首页 -> 2006年第6期


《猗嗟》:一首巧妙而又辛辣的讽刺诗

作者:朱金发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因此又被称为《诗三百》,它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中的许多诗歌贴近生活,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有着高超的艺术技巧,它和《楚辞》一起,构成我国文学史上无法超越的双峰,对我国的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的诗歌,往往用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传达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广的精神世界。当我们阅读这些诗歌的时候,仿佛走进了历史画卷的长廊,可以看到一幅幅生动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遥远时代的诗人们用自己跳动的心,向我们诉说着两千年前的历史。《国风·齐风》中的《猗嗟》,就是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先看这首诗: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鲁庄公身材修长,眉目清秀,在宴会上舞蹈、射箭都十分出色(我国汉代以前,贵族的宴会上,有音乐,舞蹈和射箭比赛)。“展”的意思是确实,“展我甥兮”,是说鲁庄公真不愧是我们齐国的好外甥。
  根据《左传》等历史著作记载,春秋时的鲁国和齐国世代通婚,齐国姜姓姑娘嫁往鲁国,世代如此。鲁庄公的母亲文姜,就是齐襄公的妹妹,嫁给了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作夫人(春秋时,诸侯国君的正妻称夫人)。《猗嗟》这首诗是齐国人创作的,因此称鲁庄公为“我们的外甥”,是很正常的。这首诗看起来是一首辞彩鲜艳的赞美诗,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如果仔细深究,却能发现没有这么简单。根据《毛诗序》,这首诗是讽刺鲁庄公的,说他徒有美好的仪容,但不能用礼仪约束他母亲。
  如果单单看这首诗歌的内容,我们看不出讽刺意味在哪里,当将这首诗和《诗经·齐风》中其他诗歌放在一起,并且和当时齐国、鲁国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结合起来看的时候,就能发现,《毛诗序》说的是有道理的。我们先来看另外一首《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这是诗歌的第一章,用了“兴”的手法,诗中用狐狸起兴;“齐子”指文姜。“绥绥”,是狐狸缓慢走动的样子;“鲁道”,是通往鲁国的道路;“荡”,广阔;“归”,古代指女子出嫁。诗歌说,高高的南山上,狐狸慢悠悠地游荡。通往鲁国的道路十分宽广,齐姜就是从这条路上嫁往鲁国的;既然已经嫁到了鲁国,又为何恋恋不舍呢?
  这首诗是讽刺文姜和齐襄公兄妹之间暧昧关系的。《诗序》说齐襄公有禽兽之行,“通乎其妹”,竟然和他的妹妹文姜乱伦通奸,诗人作诗讽刺之。这是有历史根据的,《左传》记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带着夫人文姜,到齐国的泺地(今山东济南西北)和齐襄公会面。文姜与齐襄公私自约会,结果让鲁桓公知道了,桓公便斥责文姜的丑行。闹翻以后,文姜去找齐襄公告状,称鲁桓公说鲁庄公不是自己儿子,是齐襄公的。这惹恼了齐襄公,他便动了杀机,借饮酒的机会,让人把鲁桓公暗杀了。这一年,鲁庄公才十二岁,便接替他父亲做了国君。由于鲁庄公的懦弱和齐国势力的强大,文姜此后更是肆无忌惮地多次出国和齐襄公会面。《齐风·敝笱》是讽刺这事的: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笹。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诗歌第一章借渔梁上破败的“敝笱”起兴(笱,一种用竹篾编成的捕鱼工具,像篓子,口部有倒须。鱼可以进入,但不能出来),说渔梁上的破笱,不能再用来捕鱼了,大小的鲂鱼鳏鱼都从中穿过。文姜出行的时候,她的随从像天上的云一样前呼后拥。后边的两章采用复沓的手法,内容是一样的。
  其实我国春秋时期,个人私生活的标准是相当宽松的。如《周礼》中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是说在春天容易产生爱情的季节,没有成家的男男女女,私奔的时候,按规定是不受禁止的。这是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有关的。
  春秋时的礼制还规定,同姓不婚,认为同姓通婚的话,后代不会繁荣昌盛。《左传》中说“男女同姓,其生不繁”,意思说如果男女同姓结婚的话,后代不能茁壮成长。因此男女婚嫁之礼,第一步是问名,就是要弄清女方的姓名。《左传》中还说,在买妾的时候,要问女的姓什么,不知道姓的要靠占卜吉凶来决定,原因都在此。但是像文姜和齐襄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同姓问题,而是乱伦,是为人所唾弃的。
  《猗嗟》讽刺的就是这件事,不过这首诗相当巧妙,它是借赞扬鲁庄公来进行讽刺的。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首诗: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猗嗟”、“兮”,都是叹词,表达强烈的情感。诗歌的每一章开头都用了“猗嗟”这个词,并且每句诗都有“兮”,这明显是在夸张。“猗嗟昌兮,颀而长兮”、“猗嗟名兮,美目清兮”、“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这几句是形容鲁庄公身材修长,眉目清秀,姿态美好的。诗中的“昌”意思是茂盛,“娈”、“婉”意思是体态美好,都是赞美的话。“巧趋跄兮,射则臧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也全是对鲁庄公的赞美。“巧趋跄兮”, 描写鲁庄公在宴会和射箭礼仪中的表现,说他一举一动都十分得体、十分优雅。“侯”是射箭的靶子,“终日射侯,不出正兮”,说鲁庄公射箭射得准。这些恭维的话都很正常,但是一旦和“展我甥兮”一句联系起来,就不好听了。
  “展我甥兮”这一句是全诗题眼,它将诗内、诗外的内容联系起来,让人们立刻就会想起齐襄公和文姜的丑事来;前面那些恭维的话,字字句句都像锋利的钢针,刺的人发痛,嬉笑怒骂中无情地鞭挞了齐襄公和文姜二人的禽兽丑行。
  这首诗歌的妙处,一是用了“兴”的手法,使整首诗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其次,诗歌中用了许多色彩感、质感都很强的词,如“娈”“婉”“清”“扬”等,来描写鲁庄公的体态。这些词将一位唇红齿白、眉清目秀、体态美好的少年国君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使诗歌的情调显得十分浓艳。对于一位国君来说,这样的描写也显得太不庄重了。这种浓艳轻浮的情调,结合满篇夸张意味的叹词,再加上“展我甥兮”一句充满戏谑、性暗示的语句,自然引人向歪处去想。
  这首诗歌最主要的艺术特征是用了反语手法。诗歌中正话反说,巧妙地将讽刺隐藏在赞美的语言之中。明明是对丑行的揭露和鞭挞,但句句都是赞美,使人听了之后,无论怎样的恼火,也发作不得。
  这首诗歌的讽刺尽管十分辛辣,但诗人并没有赶尽杀绝,在点明诗眼的句子后又续了下去:“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这也是描写鲁庄公的仪容、体态、舞姿、射箭技术。“选”,意思是出类拔萃,说鲁庄公的舞蹈和射箭技术出类拔萃,一定能够处理好政事,不出乱子。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了前边辛辣的讽刺话语,顾全了鲁庄公的颜面,体现诗人厚道的一面。尽管讽刺十分辛辣,但并不显得尖酸刻薄,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厚重的人文精神底蕴和春秋时期温柔敦厚的《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