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历史沉思
作者:王兆鹏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宋词史上的第一名篇。几年前,我和研究生一起做过唐宋词一百首的排行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名列第一。今年我又让一个硕士研究生做硕士论文,做唐宋词三百首的排行榜,而且加了更多的数据和条件,原来只有两个方面的数据,现在加了四个方面的数据,所用的资料和数据多了许多,最终的结果还是这首《念奴娇》高居榜首。它的得分将近三百分,比第二名要高出一百多分,可以说在唐宋词里头是无与伦比的,无论是它的知名度,还是它的影响力。
苏轼这一首词,本身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历代都有人给他鼓吹也是使它名扬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候名作容易被埋没,而东坡这首词,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赞美称道,帮他炒作。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很有名的诗话著作,里面就说了:“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也。”他说是古今绝唱,无与伦比,胡仔是很有眼光又有影响力的批评家,他的话,可是一锤定音哦。他的评价,对后来的评价非常有导向性。还有金代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在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元好问绝对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第一流大诗人,他的《题闲闲书赤壁词后》说:“词才百馀字,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江山人物尽收眼底,确实是词中的绝唱。“闲闲”,是赵秉文,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赵闲闲很喜欢苏轼的赤壁词,就把它书写下来,元好问在后面题写了这个跋文。两大名流,都给他盖棺定论,说是绝唱,想不出名都不行啊!在词学史上众多的评论中,我觉得晚清黄苏《蓼园词选》对这首词的解读,最到位,深得东坡的用心。他说:“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表面上是怀古,实际上是写心,写自己的人生失意。表面上写周郎,但“周郎是宾,自己是主”,能够发现这一点很不容易。“借宾定主,寓主于宾”,这个话说得很玄乎。“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慢慢地揣摩,才能领会词人的创作意图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蓼园词选》是晚清一部很重要的词选,现在有点校本,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的。
说了半天,还是来看这首词吧。咱们一起来高声诵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开篇就非常有气势。关于这首词,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也许你们早就知道了:苏东坡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曾经问他的一个朋友,说:我的词与柳永词相比如何啊?他的朋友说,柳永词要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要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板,唱“大江东去”。咣咣咣,像是进行曲。读“大江东去”这四个字,我就会联想到黄鹤楼的一副楹联。你们去看过没有?记不记得?“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这副楹联也很有气势,其中的“大江东去”是直接从这首词里借来的。从画面感来说,大家可以联想到《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想象那波涛翻滚的气势!不过,我觉得《三国演义》唱主题曲时那个镜头呢,拍得还不是特别的理想。拍的是近景,只看到浪花在翻滚,却没有展现出大江奔腾的阔大气势,气势没有呈现出来。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就给他改一下。借用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才叫有气势。李白真是仙人,他仿佛利用了航拍,李白那个时候就好像知道从天上往下看,两句诗里,从黄河的源头写到黄河的入口处,纵横几千里,那可不是一般的人能想象到、能写出来的,只有谪仙才行啊!“大江东去”这四个字,包含着一股气势,一股力量,包含着阔大的空间感。同时这一句,又暗点了题目。“大江东去”,点赤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怀古。写景当中蕴含着他对历史的思考。这滚滚东去的大江,见证着历史的变化,见证着千古风流人物。辽阔的空间、更确切地说是奔腾流动的空间里,寄托着历史的变迁感。画面给我们展现的“浪淘尽”、“大江东去”,都是空间,但“千古”两个字,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一步正面点题。人们传说,西边那个旧的战壕,就是当年三国周瑜打仗的赤壁。苏轼的这个说法比较策略。因为赤壁,原本有两个。苏东坡没有肯定这里就是赤壁大战的地方,“人道是”,人们传说是这个地方。周郎赤壁之战的赤壁,到底是湖北黄冈的赤壁,还是湖北蒲圻的赤壁,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自古以来,多数意见认为是湖北的蒲圻,蒲圻的赤壁称武赤壁,就是赤壁打仗的地方;黄州的这个赤壁,因为苏东坡写了前后《赤壁赋》,写了“大江东去”《赤壁怀古》词,所以号称“文赤壁”。但是前几年这两个地方较劲,争赤壁大战的赤壁是指本地赤壁。后来蒲圻人先下手为强,干脆把蒲圻市改成了赤壁市,进行了商标注册。其实黄州赤壁,不论是不是赤壁大战的所在地,一样的出名。我说莫争莫争,都有荣焉。记得顾炎武还是谁说过,山东人说李白是山东的,四川人说李白是四川的,到处争这个李白的籍贯,顾炎武说莫争莫争,反正李白是我们中国人的,都是与有荣焉。我去年到四川开会,我说我们湖北人也沾李白的光,李白是我们湖北的女婿哦,她的第一位夫人就是我们湖北安陆人,所以我们也感到光荣。黄州的赤壁,有了苏东坡在那里写了这么有名的作品,足以不朽了。
下面进一步写赤壁的形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最欣赏这三句,非常富有画面感,更有立体的雕塑感和造型感。这个“乱石穿空”啊,亏苏东坡想得出来!什么时候有空你们到黄州赤壁去看一下啊,黄州赤壁现在根本看不到乱石了,也许是沧海桑田的变化吧,现在的赤壁已经离开江面两三公里远,你站在赤壁的底下压根看不到大江,要站在赤壁的顶上才能遥望长江。我想象当时苏东坡是站在赤壁底下,往上面看,镜头是仰拍的,才能拍得到“乱石穿空"的景象。“惊涛拍岸”,这是一种横向的力度美,“拍”字,很有力量。“卷起千堆雪”啊,表现波涛打到赤壁上又弹回来,喷出无数的水花。“卷”字,也用得非常巧妙。要说起来,这“卷”字是柳永“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那儿学来的。苏轼一方面不太满意柳永的词,另一方面,他又暗中跟柳永较劲。我们还可以把这两句跟“野狐精”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比较一下。王安石的词主要写静态之景,而苏轼这里呢,更突出强调景物的动态和气势。我觉得,苏轼也有一点跟王安石较劲,你写了一首《金陵怀古》,我就写一首《赤壁怀古》给你比一比,构思上有点接近。但是相对来说,王安石写那首词,是以政治家的眼光,用一种冷静平和的笔调来写;苏东坡更具诗人的气质,他这时候是激情澎湃,写来笔力千钧。“江山如画”,是收束上文,总结上文。“一时多少豪杰”呢?为下文提示、过渡。这词的结构非常绵密。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成为古今绝唱,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构浑成圆融,字字珠玑,一个字都换不得。
上片是写赤壁之景,写景当中已经蕴含着怀古,已经渗透着历史感。下片是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我们先不说怀古,从塑造人物性格上讲,看看推出的画面,是怎么一个“雄姿英发”!先是长得非常英俊的大帅哥出场,跟着是美貌绝伦的小乔登场。在战火纷飞的背景当中,出现了英雄加美人,这也亏苏轼想得出来。其实,赤壁大战的时候,小乔不是“初嫁”。我们去翻一下历史就知道,赤壁大战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而周瑜娶小乔是在什么时候?是在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娶小乔已经过了九年,开句玩笑,这个时候的小乔已经是两三个孩子的妈了,绝对不是“初嫁”。苏轼不是不知道这段历史,他在这里极力表现周瑜的人生得意,爱情事业双丰收,实际上是反衬自己人生的失意,这也就是黄苏《蓼园词选》里说的“周郎是宾,自己是主”。这种说法,开始不太好理解,从字面上,从篇幅上讲,说周郎的多,好像直接正面描绘的是周郎,实际上周郎是宾客,是用作陪衬的。周郎越是人生得意,越发显示苏轼此时的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