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奇险的黄山,奇特的构思

作者:王锡丽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古往今来,写山写水的游记文章数不胜数,犹如颗颗明星,闪烁在文学的天幕上,徐迟先生的散文《黄山记》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
  黄山之美,绝无仅有,美山呼唤美文。什么是美,和谐即美,是最高境界的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黄山,要求写他的人必须具备大开大合的手笔,自出机杼的构思。
  黄山选择了徐迟,徐迟选择了黄山。他写了《黄山记》,他大笔挥洒,他独出心裁。
  请看一般的记游写景文章——线索:游踪;顺序:游览进程;立意:写个人情怀或抒发热爱河山之情。
  从古代的《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登泰山记》到现代的《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莫不如此。这种写法,固然条理清晰,中心明确,但要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此手法未免显得平板、拘谨。我们还是看看徐迟先生的创意吧。
  首先把黄山放置在宇宙形成发展的极其辽阔广远的背景上,写鸿蒙之初,大自然这位神灵般的巨人,鬼斧神工地创造了黄山,赋予它极奇异的景观:云海、日出、摄身光、灵芝草等等;又让它奇险无比,“处处悬崖峭壁”,“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步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大自然封了山”。这分明是黄山在以“奇”逗引人类,又以“险”考验人类。(以上为第一部分,暗写黄山景色特点:奇、险)接着,从鸿蒙之初到清代之末,历经千万年,人类终于由对大自然的惶恐畏惧而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人类登山了!黄山不再仅仅是灵兽金丝猴、仙人容成子才能攀援的胜地。但天都峰这座黄山最险的峰,却依然是茫茫几千年,登者若晨星。黄山这位自然巨人,还要拿天都峰这张王牌与人类作最后的较量。(以上为第二部分,暗写一个“险”写)时代飞速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类终于拿下了这张王牌,无数的人从容地登上了天都峰,因为山上铺了石阶,架了铁索,围了栏杆。通道已经打开,胜景已属人间!人类终于将这位桀骜不驯的自然巨人变成了人们可亲的朋友。人类征服了黄山!(以上为第三部分,写新时代将黄山的攀登化险为夷)征服了黄山的人们是多么自豪、多么欣喜啊!他们观云海变幻,听壑底涛鸣;他们赏旭日东升,览灵芝倩影……(以上为第四部分,写景之“奇”)透过这个创意,分明看出,本文对游记写景文章的传统构思来了个变革——
  线索:人与自然的斗争,即自然造山——古人攀山——今人登山——人类赏山。这是明线,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景物特点:奇、险。
  顺序:宏观的时间长河,即鸿蒙之初的自然造山——数千年来人类的登山。
  有了这样的线索和顺序,文章的立意即刻为之丰厚而深刻起来。比之于一般的构思,除了抒发赞美祖国河山之情外,还纵贯古今,礼赞征服自然的人类;今夕对比,奏响时代的颂歌;匠心独运,揭示人间的哲理——面对自然的挑战,人类只有积极应战,征服自然,才能真正地欣赏自然,使自然由人的对立物成为愉悦人精神的审美之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比起单纯的歌颂祖国河山,这样的立意是多么丰厚、多么深刻啊!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意思是万事万物,只有当人类勇于挑战,并征服了它,在那事那物上凝聚了人的本质力量,达到人与物的和谐统一,它才是美的。《黄山记》的整个构思不正是这个深刻原理的形象揭示吗?这一深邃的哲理思索,使人昂扬,催人奋进!
  有一点需要补充,文章虽然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它所颂扬的征服自然,并不是那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对大自然的破坏与蹂躏,而是在对大自然充满敬意的基础上科学地探索自然,让大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开篇第一句和作者特意提到的采药师,黄山气象站的科学工作者即为证明。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因追求了立意的高、大、深、厚,而疏忽淡化了景物特征的鲜明突出,使记游写景文章变形走样,成了哲理议论文。事实上,在明写了人与自然斗争的同时,暗里处处紧扣景物特色——“奇”“险”。这种明暗两线齐头并进的构思,其精其巧,令人拍案!由此可见,本文既描奇丽之景,又抒时代之情,更揭世间之理。游记写景文章,自古写景易,抒情难,明理更难,达到景、情、理的高度融合更是难上加难,而难关的突破口就在构思。如此看来,《黄山记》的构思可谓臻于极境了。
  再来看这样奇异的构思给文章营造的风格吧。以人与自然的斗争史为线,以宏观的时间为序,以时代情、世间理为中心,真是大开大合,雄放磅礴,一如他的报告文学。读着此文,犹如跟着作者穿越长长的时间隧道,涉足渊远的历史长河,纵横古今,俯仰天地;耳畔响的是咚咚战鼓,眼前立的是英俊伟男!气象峥嵘、奇险无比的大黄山,除此风格,还有什么能比它更合适呢?此山配此文,自然与人间两个大手笔融为一体,读来真是和谐之至,畅快之至!
  值得一提的还有文章的语言和段落,与文章的整体构思浑然一体。本文采用节奏明快的短句和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如,第二段,“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本是一个句子,作者先让谓语“有”反复,分成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又分别逗开,简洁洗练,节奏感极强。文章不少段落,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例如,第二段,“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整篇文章,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第四部分写景,云雾、奇松、日出、摄身光、灵芝草等,内容极丰而段落不分。有人可能会蹙眉摇头,依笔者之见,这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一来就景物本身看,它们之间原本就是相依相生,不可分割;二来就艺术效果看,这种处理能造成量的堆积感,这就与整个文章的大气磅礴的风格相得益彰。
  
  附:
  黄山记
  □徐迟
  
  一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盽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然后,大自然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这种光最神奇不过。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