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忆秦娥》:柔美与苍凉的结合
作者:刘淑丽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相比于秦娥意象的敷衍本事,秦楼意象的象征色彩要强一些。如:“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李世民《三层阁上置音声》)“清籁远愔愔,秦楼夜思深。碧空人已去,沧海凤难寻。”(张祜《箫》)“若在秦楼畔,堪为弄玉媒。”(杜牧《梅》)“为云巫峡虽神女,跨凤秦楼是谪仙。”(韩昭《从幸秦川过白卫献诗》)“秦楼几夜惬心期,不料仙郎有别离。睡觉莫言云去处,残灯一醆野蛾飞。”(鱼玄机《送别》)鱼玄机自喻为弄玉,将情人喻为萧史,使本来平常的男女私情脱去了人间烟火色,而注入了一丝仙气,也颇为符合她女道士的身份。唐人诗中有关这一故事的歌咏,也与他们求仙学道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如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二:“闻到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李氏曾学道,诗中不止一次出现仙女萼绿华。但后两句以秦楼客自比,以吴王喻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以苑内花喻妻子王氏,表达了对她的倾慕之情,其用意是借弄玉典故抬高自己和王茂元的身份。
虽然在唐人的观念中,神仙一词与歌妓舞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成仙之后的秦女弄玉却被奉为对上流社会女子甚至帝王之家公主的尊称,这是由她与秦穆公之间的关系与身份生发出来的。这层含义在唐诗中虽非明言,却是大家都心领神会、约定俗成的。如:“畴昔承余论,文章幸滥推。夜陪银汉赏,朝奉桂山词。梁邸调歌日,秦楼按舞时。”(徐晶《赠温驸马汝阳王》)“秦楼宴喜月裴回,妓筵银烛满庭开。坐中香气排花出,扇后歌声逐酒来。”(薛稷《夜宴安乐公主新宅》)“无复秦楼上,吹箫下凤凰。”(吴兢《永泰公主挽歌》二首之二)“紫汉秦楼敞,黄山鲁馆开。簪裾分上席,歌舞列平台。”(武平一《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下嫁戎庭远,和亲汉礼优。笳声出虏塞,箫曲背秦楼。贵主悲黄鹤,征人怨紫骝。皇情眷亿兆,割念俯怀柔。”(郑愔《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画扇出秦楼,谁家赠列侯。”(梁锽《崔驸马宅咏画山水扇》)“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椀碧玛瑙寒。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秦楼今寂寞,真界竟何如。不与蓬瀛异,迢迢远玉除。”(武元衡《题故蔡国公主九华观上池院》)“秦楼晓月残,卤簿列材官。”(权德舆《赠魏国宪穆公主挽歌词》二首之二)如果注意到这些诗的题目,就知道它们非是歌咏公主,即是为驸马的宅第应制,就知道“秦楼”实是婉喻公主与驸马所居之处所,可证这一意象所含意义的普遍性。像《题故蔡国公主九华观上池院》则一语双关,点出蔡国公主慕仙之情,暗合了唐代公主们较为普遍的嗜好求仙学道的情形。
以上所说的秦娥与秦楼意象的含义,是《列仙传》典故里原有的,也是其原型性的意义。在唐诗中,秦楼开始与边塞之思联系起来,这可以说是溢于《列仙传》之外新产生的意义。如:长孙佐辅《关山月》云:“凄凄还切切,戍客多离别。何处最伤心,关山见秋月。关月竟如何,由来远近过。始经玄兔塞,终绕白狼河。忽忆秦楼妇,流光应共有。已得并蛾眉,还知揽纤手。去岁照同行,比翼复连形。今宵照独立,顾影自茕茕。余晖渐西落,夜夜看如昨。借问映旌旗,何如鉴帷幕。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几时征戍罢,还向月中归。”陈陶《水调词》十首之七:“长夜孤眠倦锦衾,秦楼霜月苦边心。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陶翰《出萧关怀古》:“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北虏三十万,此中常控弦。秦城亘宇宙,汉帝理旌旃。刁斗鸣不息,羽书日夜传。五军计莫就,三策议空全。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怆矣苦寒奏,怀哉式微篇。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长孙佐辅的《关山月》是以边地戍客的角度来写他们的相思,其中,秦楼是戍客的相思与牵挂之地。陈陶的诗则是以一孤栖之思妇,牵挂边关之人的冬衣,而将秦楼与边塞交河联系在了一起。陶翰的诗以秦楼与边塞同望一月抒发思念家乡之苦,而秦楼正是家乡妻子所居处。三首诗的共同之处,就是将秦楼作为与边地对应的词出现,秦楼代表了思妇,边地代表了征夫。从这层意思,我们不难感受到《忆秦娥》中秦娥梦断的含义要更加丰富复杂一些,边地之思以秦楼意象特有的内涵体现了出来。
尽管秦娥、秦楼在唐诗中还有其他含义,但只是零星出现,并不像上述三层意义普遍而明显。而且,这些意象之间本身也有着丝丝缕缕的瓜葛。如郑愔的“笳声出虏塞,箫曲背秦楼”(《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就是将秦楼与箫曲、笳声等边地景物特色联系在了一起,共同烘托出了一种荒凉的气氛,也为《忆秦娥》一词的意境奠定了文学内部的传统,《忆秦娥》对这些诗有所化用也未可知。
同样,本词中的乐游原也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很高,四望宽敞,汉宣帝时曾在此建立乐游苑,在唐代是游览休闲胜地。乐游原在唐代诗人心中的位置不一般,许多诗人留下了与乐游原有关的作品。李商隐在乐游原上迷茫地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慨叹与失落;而杜牧则有“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登乐游原》)、“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的思古叹今之句;豆卢回有“雄图奄已谢,余址空复存。昔为乐游苑,今为狐兔园”(《登乐游原怀古》);耿湋有“园庙何年废,登临有故丘。孤村连日静,多雨及霖休。常与秦山对,曾经汉主游。岂知千载后,万事水东流”(《登乐游原》);李频的《登乐游原春望》曰:“五陵佳气晚氛氲,霸业雄图势自分。秦地山河连楚塞,汉家宫殿入青云。未央树色春中见,长乐钟声月下闻。无那杨华其愁思,满天飘落雪纷纷。”上面提到的五陵即指汉高帝武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虽高,但不见得都望得见五陵,而唐人的诸多吟咏中,几乎都是将登原与望五陵或昭陵联系在一起,表达一种浓重的怀古之思。那么,本词提及乐游原,也是受这一既定的意象传统的影响,与“乐游原”在唐人心目中的感受有关。
通过对秦娥与秦楼、乐游原与汉家陵阙这两类典型意象的解读,我们知道,《忆秦娥》在更深层次上,还寄托了边地之思与怀古之愁,而这些,都是以更为隐蔽的方式表达的,是凭藉一些典型意象透露出来的,也依赖了当日人们的语言习惯与文学积淀。
三
通过前两部分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忆秦娥》是包含了两层基本意思的:表面的相思,深层的边地之思和怀古之愁。后一种比较宏大的思绪不是直接如在诗中一样,被表现出来,而是藉缠绵的相思迷茫的柔情被慢慢晕染,显影,渗透,从而扩散于读者的心胸,弥蒙于天地之间。苍凉与柔情,永远生生不息的情与已衰败不堪的历史存在,形成鲜明对比,造就了人的情绪的繁复,感受的多样。这也是词这种体裁独特的魅力。《忆秦娥》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其产生的时间,但是,它却蕴涵了词这种体裁最典型的叙述表达方式:情感与人事的交融,苍凉与柔美的结合,缠绵的儿女私情与英雄失路羁旅悲秋怀古叹今的错综交织。从这一点来说,它蕴蓄了词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做是由唐入宋的过渡之作。这或许是“诗庄词媚”最本质的表现,也是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最好诠释。
纵观宋代词坛,这种表现方式被词家普遍运用。如苏轼表达怀古之情、抒发人生感慨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讴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同时,在回顾三国争雄的赤壁之战时,还不忘了捎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样的闲笔,使纯粹的英雄逐鹿的政治军事事件,涂抹上了一层粉红的色彩。英雄之气因了儿女之情的衬托而更显英姿勃发。南渡词人辛弃疾在表达故国之思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江南山水比作了一个个忧愁的女子,所谓“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而在抒发英雄情怀的失落时,也不忘了写上几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使本来是爱国的咏叹增添了儿女的柔情,这丰富的含义如五十弦的竖琴,弹出的曲调自然要比五弦琴更繁复些,也包含了更多触动人心的因子。
由此看来,苍凉的人事感慨须柔美的情感来衬托,才不至于沦为简单粗粝之声。而这样的柔美之情,看似闲笔,实则起到了极强的晕染作用,词的唯美也藉此体现,而人们对词最初的喜爱,就是因了这份淡淡的情绪而被拉了进去。因此,苍凉与柔美的结合,可视为宋词一种典型的叙述表现方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