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诗道非禅道

作者:刘成泰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名作欣赏》二〇〇五年第七期上刊登赵小琪博士的《诗道亦如禅道——〈金龙禅寺〉赏析》这篇文章,把写诗、读诗和坐禅论道等同起来,恐属欠妥。
  像洛夫的《金龙禅寺》这首白话诗,赵博士以禅论诗,说此诗有“悟的条件”“悟的特征”和“悟的境界”。然后大讲禅宗的“真如”境界,什么“在红尘中看穿红尘,在生活中懂得佛的真知”。又如什么“由幻境转入尘世,同时也将参禅悟道拉回到此岸眼下的世俗生活中”等等,不一而足。我不懂佛理,请问既然已达“真如”境界,那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了,已经到了“彼岸”,怎又回到“此岸”来了?这种禅悟是离经叛道的。赵博士是教中文的教授,请把你的文章拿给你的同事或者学生看看。他们看了是否有“镜中之像”“水中之月”的空寂感。云门禅师曰:“汝等不记己语,仅记吾语,异日稗贩吾耶?”
  古人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也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禅意入诗,并不是要诗作者到达一个“涅槃”境界,这种语中无语的绝妙诗句,正在即景生情,善写眼前景色是也。这正是优游不迫一类诗之入神的境界,何尝特特注意在空寂。这正是禅义入诗、禅义论诗和禅义喻诗的真谛。
  舍筏登岸,诗家以为化境和诗道;而禅家行脚名山,遍访大师,求善知识,得到自己应付生死的智慧,便舍筏登(彼)岸的便是悟境和禅道。由是观之:诗道非禅道也。
  禅义入诗和论诗,作者有意求之,“学我者死”,斯成笨伯;评者有意求之,疑神疑鬼,遂见空寂。到头来,株守兔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