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离愁别绪:永远的伤与痛
作者:叶 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更有美丽的夭亡。
如果把这两首诗同前面苏轼、李清照的两首词比较一下,它们的冷静豁达似乎也与前者那种痛心疾首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反差。难道同是对待亲人的死亡,今人与古人竟是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非也。
古人也许有其真挚纯正的感情方式,而今人也未必就那么冷漠无情。闻一多和何其芳表面上的冷静豁达地对待死亡,或许只是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不平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是可以从“弦外之音”听出来的。
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现代人由于在哲思的层次上对于生命过程的深层认识和理解,也许能够更冷静和理智地对待死亡,所以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冷处理”也不足为奇。我们在另外一些诗作和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里,同样可以见识到这种类似的表现。只是作为现实的人,我们切切不可以使自己的内心也变得冷漠麻木,果真如此,不但写不出这种诗,恐怕连进入这类诗的“智商”也是不具备的。恐怕又会出现另一种“读不懂”的呼声了。
自然,面对离别,也有另一种坦诚的豁达与豪放。
赠别
□杨牧
人生有多少别离
唯天山下,这多急切
我骑着马
你也骑着马
我要去追赶我的马群
你要去赶最后一班车
送你什么?
冰雪太冷
炽沙太热
野草带走容易凋萎
小溪给你容易枯竭
残阳不错,诗意很多
但那过分得有点像血
人总是要离别的
阴晴圆缺,天山月
唯有心,像这草原
一岁一荣,消了残雪
地球每处都是中心
随便那里都可辞行
别就别在这马背上吧
在同一张鼓面
敲出鼓点
为了连结往后的思念
赠一个背景给你看
这首诗在表现方式上既具有某种传统的手段,如临别时的赠与方式,同诸如“折柳”“赠春”等一脉相承,然而在意象的表达上多了一些繁复与丰富。更主要的也许还在于,它的“地球每处都是中心”的观念,它的“在同一张鼓面敲出鼓点”的互勉互励的精神,以及“赠一个背影”的豁达豪放,才是它具有现代性的根本原因。
在众多的惜别怀念的诗篇中,我们从一位外国诗人的诗篇里却发现了别一种表达方式。
等着我吧
——献给B.C.
□(苏联)西蒙诺夫/陆人豪译
等着我吧,我要回来的。
但你要耐心地等待:
在那绵绵秋雨
勾起你缕缕愁思的日子,
你要等待;
在那风雪肆虐的日子,
你要等待;
在那烈日炙烤的日子,
你要等待;
当人们已把旧日忘怀,
不再等待别人的时候,
你要等待;
当征途遥遥,
不再传来音讯的时候,
你要等待;
当所有一起等待的人,
都已感到厌倦的时候,
你要等待;
等着我吧,我要回来的,
不要向那些已经算准
到了该忘掉的时候的人们,
问安祝好。
即使儿子和母亲都可能相信
我已离开人世;
即使朋友们已疲于继续等待,
大家在炉火旁坐下,
共干一杯苦酒,
追荐我的亡灵……
你可不要急于和他们干杯,
你要等待。
等着我吧,我要回来的,
偏要和所有的死神作对。
就让那些不曾等我的人说:
这是侥幸。
他们不可能懂得,
是你以自己的等待,
在枪林弹雨中拯救了我。
只有你我才清楚,
我是怎样活下来的,——
这都是幸亏你呵,
比任何人都更耐心地等待。
据说这首诗在苏联卫国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曾经鼓舞了千千万万红军战士的斗志和信念。如今虽然时过境迁,岁月流逝,然而这首诗所表达和传达的信念依然令人怦然心动。
白居易《长恨歌》云,“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西蒙诺夫这一声声的“等待着吧”,同样是这种金石之声。
以这样一首坚定执著的信念之诗,来结束有关离愁别绪之伤与痛的诗的话题,或许会带给人们一些精神抚慰乃至增添若干亮色吧。
思考提示
(1)人生的生离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的不可回避性,注定了它也是诗歌所无法拒绝而必须面对的“千古之谜”。诗不是为寻求“谜底”而写的,那么,你将如何看待有着各种不同感情内涵的此类诗篇呢?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理智与哲思的介入,离愁别绪之类的诗,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介入我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呢?你有何想法与思考?
(3)正如人的性格的迥异一样,不同诗人的表现感情的方式也不大相同,因此,以上所选的诗篇,你同样可以抉择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你喜欢哪几首诗,不喜欢哪几首?为什么?
(4)你对于古典式或曰传统式的感情方式与现代式的感情方式有什么认识和理解?它们是传承的或者相悖的?谈谈你的看法。
(5)你能接受诗的“冷处理”方式吗?你认为这种“冷处理”是不是“冷漠麻木”的同义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