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作品解读与文学研究
作者:蒋登科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对于这门考试,我们没有指定参考书目,主要是希望考生能够通过大量作品的阅读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了解来培养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评价能力。但是,还是有学生缠着要我们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往往推荐两类书,一类是具体的作品,尤其是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公认的作家的文集,罗列一大堆名字:鲁迅、郭沫若、闻一多、臧克家、何其芳、艾青、冯至、卞之琳、九叶诗人……另一类是文学评论类刊物或著作,尤其是鉴赏类书刊,比如《名作欣赏》。我之所以比较看重《名作欣赏》这种刊物,是因为它所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对具体作品进行解读的,而且大多数文章都有一定的理论含量,把作品解读、理论思考较好地结合起来,可以培养读者解读作品的角度和作品评价的一些艺术标准。这种刊物涉及的作品范围也比较宽,古今中外都有,尤其是与当下的文学创作结合得比较紧密,这对于我们了解当下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帮助。而且,该刊选择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标准和眼光,大多数作品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据该刊二〇〇五年第三期报道,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共有八篇作品获奖,而该刊的“佳作邀赏”“新作拔萃”“佳作有约”等专栏重点评价过的作品就占了五篇。这个比例是让人兴奋的。“名作”的称谓是名副其实的。
作品解读的角度是很多的,就文本而言,有的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解读,体味作品在语言表达、体式建构等方面的特色;有的从内容方面打量,分析作品与作者、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还从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等方面切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探索作品的特色。这些角度在文学研究中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对于丰富文学鉴赏、研究各有其作用。在学科综合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 ,在文学的文化研究十分流行的今天,文学研究的领域大大拓展了,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研究已经脱离了文学本身,出现了借文学研究之名而不研究文学的情形。文学研究领域还可以也需要进一步拓展,但任何拓展都不应该淡化作品解读,而是应该尽可能地回到作品本身,回到文学的美学研究,至少以文本和美学原则作为基础,而不能把文学研究等同于其他学科,否则文学研究最终可能被其他学科所取代,从而失去其自身的学术界限。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解诗学方面的主张。在九十年代,孙玉石以此为基础对解诗学进行了更为 全面的阐释,同时出现了不少研究文学鉴赏的著作,吕进、孙绍振、尹在勤、吴思敬等从不同角度对文学鉴赏的普遍规律、对具体文学样式的特征和鉴赏规律等进行了有益探索。而且出现了大量的鉴赏具体作品的“鉴赏辞典”之类的著述。这些都对文学、文学评论的普及产生了一定的促进,同时也为更具学术性的文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一日,于重庆之北,柳林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