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青山“遮不住”什么

作者:田玉琪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很多名作广播天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即为其一: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包蕴的史实很清楚,词作内容总体上也很易理解,但过片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好像让人又颇费捉摸。青山“遮不住”什么呢?袁世硕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131页)分析说:
  青山虽然构成了重重屏障,遮住了人们瞻望故都的视线,却遮不住江水奔腾向东并最终汇入鄱阳湖的势头。
  编者认为两句是顺承关系,是青山遮不住江水东流的势头,而对词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感情,并没有申说。《唐宋词鉴赏词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505页)对这两句作了详细分析,影响较大,似可以作上文分析的进一步注解: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明带有感情色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返观上片,清江水既为行人之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系辞》)。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长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
  作者也认为是青山遮不住江水东流,可以把青山喻指敌人,把江水东流寄托正义所向。这样,江水东流也就确实有些“势头”了。不过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其实这首小令通篇只是言愁,抒发词人思念故都、收复中原之愁。“青山”虽然遮住了词人的望眼,“遮不住”的正是词人赤子之心、思念故土的无限愁情,然而此愁又随江水“毕竟东流”,表达的应是收复中原之无望,愁情之不能解脱与无奈的情感。可谓悲从中来,无可断绝。“青山遮不住”并不是遮不住江水,它与“毕竟东流去”构成的是转折关系。全词前后化用了李煜的名句。
  为此,我们不妨把全词的结构、内容特别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在词中的地位和含义作一分析。
  上下片各四句,各分两层。上片一二句直接叙写江水中融入了多少行人泪水,三四句再交待泪水原因。两层是先果后因式的倒装。
  下片一二句照应上片内容,在感情上又有拓深。第一句“青山遮不住”照应的是上片三四句。两相比较,则一为遮住,是明写;一为遮不住,是暗写:遮住的是词人眺望的视线,遮不住的是词人的无限渴望和愁情。第二句“毕竟东流去”,与第一句构成转折关系,又承上片的一二句,加“毕竟”二字,无奈的伤感、收复中原的渺茫正包孕其中。一方面是无限的渴望与愁情,一方面这无限的渴望与愁情只能随江水东流。两句是渴望与失望、无奈的交替,充满了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壮感。江水东流,本不以人之意志为转换。而和着泪水的江水之东流,正包融着词人不能掌控命运的悲凉。诗文中写江水东流,固然很多时候有百川归海、大势所趋之意,但也有很多时候并非如此。李煜词中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多么的伤感和无奈!他的愁是无穷无尽的,完全没有解脱的希望,只能任由它尽情流淌!李白《将进酒》起句言黄河水之东流,确实有气势,但全句着眼点恐怕还是“不复回”三字,下句写人生也是此意,充满悲壮感。《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东流中不也有孔子一份无奈的感伤。辛弃疾本从北方来,虽然时刻不忘打回到北方,但其时南北对峙的大局已定,朝廷又多是主张议和之士,收复中原的希望是越来越渺茫的,他只能空有一腔报国情怀。江水中不仅有行人的泪水,更有将军的泪水。江水之毕竟东流,“毕竟”二字实是现实世界给词人心灵投下的沉重阴影。辛弃疾的愁正如东流之江水,无法解脱,此水的源源不断,也象喻此愁的绵绵无尽。辛弃疾的愁和李煜的愁有某些共同之处的,化用李煜的句子也比较明显。
  下片最后两句承上作结,先直言“愁”,将“愁”用特写方式推出,再用鹧鸪之声渲染,将愁情推向极致。
  应该说,词作在内容上并无太大高深之处,但它把一腔爱国愁情抒发得极沉郁,极跌宕顿挫,极悲壮感人。这在一首小令中十分不易。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正是全词愁之核心,精华的精华。如果把两句解释为青山遮不住江水东流,正义必然实现之类的含义,不仅结构上对词作有所割裂,在内容上也使全词逊色多了。
  再补充一点,“可怜无数山”与“青山遮不住”,一正一反,一表一里,完全可以看做词人创作时为展开内容而使用的一个“技巧”。如果问,没有青山遮住视线又将如何?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写道:“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可见,对于故土的愁情而言,遮也好,不遮也好,都是令人难堪的。辛弃疾在一首词里二者都写到了,但写得相当巧妙和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