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解读《西游记》的“钥匙”

作者:孙 苏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与众不同的一部。其他几部作品,都是以现实生活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惟独它把神话世界作为自己的叙述背景。同样,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神魔小说中,惟一成为经典的,也只有《西游记》。它为什么会取得这样一个文学史上的地位?较之其他神魔小说,它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些问题,一直到今天,都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关于它的主题,就有各种说法争执不休。有说谈禅,有说论道。在强化意识形态时代,学者们通常从阶级斗争观点出发立论,把孙悟空看成是代表农民起义的英雄,但采用这个说法,到了小说后半部就难免自相矛盾,因为他后来反过来帮助代表正统势力的唐僧清除取经路上的障碍,而各路妖魔所代表的正是各路起义英雄。也有人把《西游记》看成是一部“游戏之作”,有趣而已。后来引进的港台大片《大话西游》,就是这种观点的身体力行者。从对它的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明显烙印。但无论从传统文化价值还是从意识形态领域,抑或是后现代的消解式阅读,我以为,都没有真正找到解读《西游记》迷宫的钥匙,《西游记》是一部真正属于“满纸荒唐言”的作品,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地引发人们的阅读和改编的兴趣,在于它荒诞故事中深刻的生命寓意,它用表面上述圣颂佛的故事,蕴含了对生命、人生哲理的探讨;写的是孙悟空个人的奋斗历险,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悲剧命运的概括。所以只要人类永存,它就会魅力不减。正基于此,才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和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
  对存在的思考是二十世纪哲学的主要命题,但对生命的认知却持续整个人类成长的历史。《西游记》中贯穿着对生命形式和生命意义的追寻。整部作品对生命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时间维度的向往,这就是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二是生命的空间维度的要求,即自由和无羁绊的生存方式。
  第一方面的描写成为了这部作品纵向的主线。小说从始至终的矛盾冲突都是围绕这个方面展开。翻开《西游记》,我们就会发现,这部书一开始就借着讲天地生成的神话讲人的诞生。在这样的讲述中,它突出了人的位置。接着,它叙述了孙悟空的诞生。它说孙悟空是感受天地灵秀、日月精华的结果。这是作家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正是这个孙悟空,他为众猴寻得了花果山水帘洞这个天然洞府,被拥立为猴王,与众猴尽享天真之乐。在这欢乐之中,他有一日忽然忧虑,堕下泪来,由此提出了生命的问题:“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远虑,故此烦恼。”“——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爷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开始涉及生命永存的问题。孙悟空用他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拜师学徒过程中,他拒绝了所有的诱惑,只专求长生不老之道。最后修仙得道,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可是他这种与天齐寿的资格却未获得阴间阎罗的批准,所以地府还是派了勾死鬼来勾他。孙悟空依靠他无边的法力,打死了勾死鬼,闹了地府,勾了生死簿,不但他自己,连一切猴属之类统统勾掉,按他的说法就是:“了账,了账!今番不服你管了!”勾生死簿,和以后的闹天宫吃蟠桃、吞金丹等等,都在解决长生不死这个根本问题。不独孙悟空,在《西游记》全书中,“长生不老”,这也是所有的妖魔追求的共同目标。那些妖精刻苦修炼,要得人身;而后就是追求长生。全书的矛盾冲突也是因此而起,他们之所以要拿唐僧,目的就是要吃唐僧肉,因为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而佛祖们道行的标志,也是没有了生死之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孙悟空到各处妖魔,从唐僧的十世元阳到佛祖的金刚不坏,都是一再地强调着一个生命永恒的观念。生命永恒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生活向人们提出的一个课题。人类诞生之初,面临着自然界的挑战,在那艰难时世中,人,首先应该能活下来。《西游记》把它的思考中心关注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其现实的,也有其自身的坚实依据的。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生命维度的问题,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种不屈不挠的追求,正是它形成的根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不经过困难层叠,障碍重重,一再失败,又一再奋起。似乎是达到了目标,却发现又是一次功败垂成。只要我们深入地体味,我们就会感觉到,《西游记》作者以他神奇的笔为我们描述的,始于一个人的个人体验,但蕴含的却是一个民族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故事。他们历尽艰险,跋涉在一条命定的征途上,要挣脱绝望,向着渺茫的希望前进,《西游记》中跳动着一个永远追求的灵魂。
  《西游记》中所强调的是解决生命存在的问题,即能够活下去,甚至永远活下去,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传说、故事和中国独有的宗教——道教的追求都是一致的。但它对生命的第二个方面问题的探讨,即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的问题,要活得好,活得尊严、自由,有意义,使得《西游记》有了与众不同的价值。特别是对孙悟空最后命运的处理,为这部戏谑风格的喜剧作品增添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一点,是通过孙悟空个人成长与周边环境的矛盾表现出来的。他最初为借武器开了龙王一个大玩笑,闹了龙宫。后来又反上天庭,大闹天宫。孙悟空这种不要管束的自由生活要求破坏了天地人三界的现存秩序,触犯了天条,龙王、阎君的控诉,导致了天庭的征讨。“大闹天宫”是这部作品中的一场重头戏。这是一场孙悟空反对管束,要求自由,反对欺骗,要求尊严的战斗。就其实质来说,这是一场孙悟空要求肯定自己生命价值的搏斗。生命需要的不仅仅是存在,更需要自由、独立、平等、尊严,这是孙悟空追求的目标和他对生命认识的深化。它实际上也写出了人类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第二个矛盾,这就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
  人生是一场苦难——孙悟空真正面对人生是从背负着沉重的罪孽被压在五行山下开始的。对于他来说,无知无识可能是快乐的,而一旦开始思考,他就有了忧虑与苦闷。这种对生命的认知不仅仅是孙悟空的觉醒,其实也是作者世界观的体现:人生与俱的就是罪孽。令我们惊异的这几乎是世上所有宗教的基本教义。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人类通过生活体验到了人生的苦难,借助宗教的思考,他们要摆脱苦难,达到永生。对于生活的否定,同对于生命的肯定,就这样奇妙地、矛盾地结合在一起。这成为了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思索的一个永恒的人生之谜。《西游记》就是以其特有的文学形式表现了先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历程。我们知道,宗教,除了迷信之外,它实际上也产生自对于生命与人生的困惑。常常是由于对人世苦难的厌恶而升华为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由试图摆脱苦难进而试图估价生命。这是一个认识逐渐深化,思索层面逐步提高的过程。《西游记》故事情节的演变与主题的深化,正好与这种由宣扬宗教教义发展为探讨人生哲理的轨迹相一致。
  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永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从孙悟空开始他的艰险征程,作者就让唐僧给他头上戴上一个金箍。这样,英雄的西天之行同时也是孙悟空的英雄之旅,那许多光辉的降妖伏怪的关键,都是在如此残酷的拘束之下进行的。孙悟空克敌制胜的英雄史诗,也就成了他改造自己叛逆性格的苦难历程。这是一个悖论。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丧失了自由的能力。“三打白骨精”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包含着含义至深的思想。镇压尸魔,孙悟空一次又一次地挺身迎战,建立了丰功伟绩。可是他极力保护的唐僧却是一位极端昏庸的长老,他听信猪八戒由于嫉妒而进行的无端挑唆。为了打杀妖精,孙悟空却受够了肉体之苦,更遭受了难堪的精神打击,他竟被当作一个恶人,赶出取经队伍。昏庸是障碍,嫉妒也是障碍。在实现生命价值的斗争中,需要克服的不只是外在的阻挠,也要战胜内在的困扰。这种斗争往往以妥协告终。小说的深刻之处也是最令人悲哀之处,是作者写出了这英雄的远征竟近似一场骗局,一切都是佛祖事先安排好的,好多灾难是观音预为设置的。激战之后,回头看来,拼搏类同玩笑。对人生意义的消解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体现在一部作品中。这种困惑伴随着人类一直到今天。一切都是命定的。九九八十一难,缺一不可,在归途中让老鼋沉水淹湿佛经,补上这一难。这一笔简直就像在孙悟空脸上涂了个白鼻梁,这种种的战斗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早在狮驼岭被青狮妖等困住的时候,孙悟空就已经察觉到了:“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向善,理当送与东土,却不是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很可惜,尽管有这样重要的发现,孙悟空仍不得不走完这条取经之路,因为他头上有金箍拘管着。最可悲哀的是,孙悟空历尽艰难所寻找到的大光明世界并不光明,净土并不干净。阿傩伽叶以权谋私,给经文却要人事,没有人事,就用无字假经欺骗。为取经,他们只得献出紫金钵,使得从来平和的唐僧也不由不感叹:“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令人惊异的是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孙悟空身上。一点侮辱也受不了的齐天大圣,在阿傩伽叶的敲诈面前,竟丝毫无作为,他打官司告状,乞求佛祖公断。对于如来的公开褊袒,孙悟空也是低头忍受。反抗的孙大圣变成了驯服的孙猴子。这也许是佛祖安排四众取经所获得的最大胜利。封佛之后,孙悟空还惦记着头上的金箍而要求松掉。唐僧一语道破天机:“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封斗战胜佛,对于已经既不能斗也不能战的孙悟空来说,怕是最大的讽刺了。不过,已经学会修持的昔日猴王是会淡然处之的。经历千难万险,孙悟空到头来赢得了一场彻底失败的胜利,完成了否定之否定这个生命探寻的整个过程。古今悲剧莫过于此。中国古人有“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之说,怕的可能是人们学了孙悟空反叛的性格,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怕的,是读后的这种巨大的失落。
  小说在生命的时间维度的追求上,有了圆满的结果。但在空间维度的追求上,却无疾而终。较之人类成长过程中与自然的斗争,人与社会的矛盾更显其复杂无望。孙悟空战胜了自然,打败了妖魔,却失去了自我。小说以孙悟空的自愿放弃结束了他的努力。小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思考题:一个丧失了自由和自主能力的生命过程,即使再漫长,有什么意义呢?小说写作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人类思考这个问题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时至今日,它的魅力不减。这就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们对它的基本要求是给予我们一次完美的审美享受。但只实现一次审美过程的小说,是满足不了我们的阅读期待的。在一次一次的阅读发现中实现一部一部小说的价值完善,这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