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乌鸫之谜
作者:李 莉 刘 英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虽然艺术风格呈现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的姿态,乌鸫的数量远远不止三只,但都出现在一棵树上,就是说存在于所有艺术形式的艺术精神是惟一的。这里诗人以为艺术的主旨只有一个,即想人民所想,创作出人民需要的艺术作品,为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现代人点燃一盏指路的明灯。
在第三小节,乌鸫在秋风中的盘旋意味着艺术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艺术不仅统领自然万物,作用于自然,而且受自然的限制和约束,即艺术来源于自然,扎根于自然。另外,在诗的第四小节,乌鸫又成为人的世界的一部分,男人和女人构成了完整的人类世界,而人类社会同样需要艺术,渴望得到启迪和指引。这里,诗人强调艺术应与自然界和人完美融合,不仅编排生活的哑剧,自身也成为哑剧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作用。
在诗的第五小节,诗人转向艺术所展示的不同形式的美,艺术可以是含蓄曲折的美,可以是直接明了的美,艺术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通的。艺术家以自己各自非凡的想像力,谱写了不同的美的旋律,而美妙的韵律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听众,过后,还能引发人们对美的浮想联翩。完美的艺术品具有即时性和历时性,能够在不同的场景和人群中引起同样的共鸣。
在第六小节,诗人从美的联想中回到现实中来。“冰柱”象征着冷酷、恐怖的现实世界,它“给长窗填上粗野的玻璃”使人们的心理感觉更加压抑、沉闷,视野更加模糊、混沌不开,冷酷的现实造就了现代人的困惑和迷茫、精神的荒原,这正是史蒂文斯同时代的另一伟大诗人艾略特在他的诗作中充分展示给我们的。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和复杂难解的社会问题,两位诗人试图为我们探寻出迥然不同的道路,例如,艾略特竭力推崇传统的力量,他赞颂古典文学和宗教的作用,认为诗人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一切,因为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史蒂文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看法迥然不同,他从未对传统的丧失或者宗教信仰的崩溃表示过伤感。在别人发现悲剧的地方,他却发现“欢乐、快活、生机勃勃、希望,以一种轻松的神情把它们表现出来”,这种轻松给我们带来了“无可争辩的美”⑥。
在这里,史蒂文斯强调艺术和艺术家的作用,艺术可以赋予现实秩序和意义。我们随时随地可看到乌鸫的影子在眼前盘旋,这说明艺术正在施展着它非凡的影响力和创造力,左右着人们的思绪和判断力。但同时,一切艺术创作均来源于生活,艺术家创作的对象和活动的空间——现代文化氛围和现实的弊端使得他们的创作活动更加艰辛、扑朔迷离,黑影模糊着他们的视野,真理和事实被掩藏在黑暗之中。艺术家的艰苦劳作和探索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诗人在第七小节中把乌鸫与金色的鸟作一对比,哈达姆的男人看不到乌鸫就在他们身边的女人脚下,而一味追逐金鸟。哈达姆是诗人想象的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它代表着现实社会,如果乌鸫象征着高雅的艺术,那么,金色的鸟象征着世俗的东西,如金钱、名声、地位等现代男人十分热衷、竭力追求的物质利益。而被男人视为愚笨、备受冷遇的女人们却由于自身的敏锐和单纯任由艺术陶冶情操,指点迷津,陶醉在艺术的海洋中。这里,诗人批驳了精明的现代人的庸俗和过分实际,而忽略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充实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而走入生活的误区。
接下来,诗的第八、第九小节又回到对艺术和想像力的赞颂,首先艺术与自然界密不可分,艺术来源于自然万物、又作用于自然,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能动性和适用性。同时艺术又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艺术家非凡的想像力至关重要,艺术的想像力使人类可以看到视野以外的更广阔的空间。史蒂文斯认为如果没有诗人的想像力作用于现实的话,现实世界是缺乏生气,没有形式,毫无意义的。他在《高贵的骑士和文字的声音》中说:
这里确实存在一个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不可区分的诗的世界,或者我应该说,毫无疑问是与我们将要居住其中的世界不可区分的诗的世界,因为使诗人成为一个现在是、过去是或应当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就在于它创造了一个我们经常面对、但又对它一无所知的世界,在于他赋予超级虚构以生命,如果没有他的创造,我们对它就无法想象。⑦
这里,圆圈代表着人类生活的真实空间,即现实,而乌鸫飞出人们的视线之外,游离于圆圈边缘,并为人们标出更大的圆圈边界,艺术家的“超级虚构”拓展了社会中的人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提供人类所需的精神食粮。同样,在第十小节,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艺术的感召力,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乌鸫在绿光中飞这一奇特的意象是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这种冲击力波及社会的每一层面。
在第十一小节,诗人再一次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恐怖和压抑,影射了现实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的极端脆弱、不堪一击。现代人乘坐“玻璃马车”走在人生旅途上,如果“玻璃马车”代表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社会的话,那么现实带给人类的只能是不安、恐慌、动荡、不确定性,而玻璃反射的阴影更加深了人的困惑和恐惧心态,以至于人们感受不到艺术的光芒。
紧接着,诗人在第十二小节中充满信心地向人们宣告:“河水在流”,历史在进步,人类文明在前进,作为人类进步产物的艺术一定会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而迈进,乌鸫是永远不会停止飞翔的脚步的。
在全诗的最后一小节,诗人又把读者带回了起首时的白雪笼罩的世界,天依旧是昏暗的,这种状态是还会持续下去的,现实依然是沉闷、肃杀的,但是,毕竟有了不同,因为乌鸫存在于我们中间,因而艺术会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光明。
总之,诗人在这首小诗中展示了十三幅看似不同、风马牛不相及的画面,黑色的乌鸫现身于每个画面之中,给读者带来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但仔细研读之后,不难发现每幅画面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目光随着诗人大胆离奇的想像力的牵引游离于艺术和现实世界之间,甚至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这里,史蒂文斯突出表现了艺术如诗歌的社会价值,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来探讨诸如“什么是艺术?芽”“什么是艺术想像力?芽”“艺术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芽”等困扰现代派作家和诗人的关键问题,史蒂文斯对此作出不同于别人的回答。他认为正是诗歌(艺术)的存在点亮了世界的表层和内心,诗人(艺术家)应该是现实的忠实观察者和记录者,更应是现实的创造者,艺术家有权力和义务把他的所见、所感、所思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展示艺术的无尽魅力。史蒂文斯强调艺术的作用、推崇艺术想像力带给人们的想象世界,并不意味着他藉此逃避现实社会,因为现实正是艺术的来源,他驳斥了别人称他为逃避主义者的指责:
关于逃避主义的闲话,在我看来,只是毫无意义的老生常谈。我就抗拒或逃避现实的压力所作的议论,如果加以分析,就意味着逃避主义。逃避主义含有轻蔑的意思,不要认为我在使用这个词时也会把这种轻蔑的涵义掺杂进去。这种轻蔑的意思是指私人脱离现实和想像力违反现实而言,至于我,我是把现实看作是我的作品的基础的。⑧
他不是一个逃避主义者,他只想说明人们应自觉地感受艺术的熏染,因为艺术带给人们的是一个有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可以找到美、目的和意义。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思想,正是这种乐观精神使得史蒂文斯的诗作散发出无限的魅力。他的诗歌表现了两种思想:一是现代人的迷惑和失落,二是诗人给出读者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出一条光明之路,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想象世界,艺术的天堂⑨。
“十三”这个数字在英美文化中意味着不祥之物,而诗人却大胆地起用这个数字作为本诗的题目;乌鸫是一种黑色的鸟,黑色意味着神秘、阴郁、恐惧、死亡等等。通读全诗之后,我们不再压抑,不再恐惧,因为诗人赋予我们面对生活磨难和困境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我们找到了第十四种甚至更多理解和感受艺术及其想像力丰富内涵的方法。最后,让我们引用托马斯·格雷的一首关于诗人的诗句来结束对诗人和诗歌的探讨:
诗人挺立在巨石上,紧蹙双眉
俯视古老的康韦礁,白浪滔滔,
两道警视的目光
一袭忧郁的黑袍,
(他的胡须和皓发,像一尾流星
射向骚动的云霄)
用巨匠的手,预言家的火,
撞击他的竖琴,奏出深沉的烦恼。⑩
①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5页。
②李莉《一只神奇无比的坛子》,载《名作欣赏》,2001年第3期,第100页。
③⑩伊丽莎白·朱《当代英美诗歌鉴赏指南》,李力、余石屹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68-369、5页。
④⑤王治明编《欧美诗论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8、232页。
⑥⑦⑧威勒德·索普《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濮阳翔、李成秀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44、246、247页。
⑨ 吴定柏编著《美国文学大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