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的灵魂

作者:刘越峰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期词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三岁,在经历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后,孤身一人暂居金华避难,心情抑郁,难以排解。
  历来评论家解释这首词,多注重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称许,认为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心中的愁苦,可以和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相媲美。诚如所评,这句话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一瞬间的悲苦,能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实在是传神之笔。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从整首词来看,它也表现了一个与痛苦不断抗争,最终遭致失败的心路历程,从另一个角度更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心中化解不开的愁绪,并让她带有了更浓重的悲剧色彩。
  “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交代了作者所处的环境,景物是落寞的,毫无生机可言,这景中也自然寄寓了作者的悲情,为全词笼罩上了一层愁云惨雾,这也是婉约词家常用的传情达意方法。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出现了,天色将晚,她因心绪不宁而整日蓬头垢面,不再有心情梳洗打扮。同样是表现梳头这一细节,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中也曾提到“起来慵自梳头”,那时尽管心情不好,但国家还在,丈夫虽然不在身边,但毕竟行而未远,是短暂的别离,所以她还能想到梳洗打扮,她的心中还有希望。如今的情况不同了:国家败亡,丈夫永诀,书画失毁,年过半百,流落异乡等等,一切有价值的都已失去,一切不希望发生的都已成为现实,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她还有什么心思来修饰自己呢?这种修饰对一个孤独的老太婆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物是人非事事休”恰好概括地点出了其间愁苦的根由,一切美好的往事都如云烟般散去,留在作者身边的则是无穷无尽的哀伤。众所周知,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在特殊情况下是需要宣泄的,在宣泄过后,才能让自己紧张的精神松弛下来,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解脱。契诃夫小说《苦恼》中描写的主人公姚娜就是一个例子,她因没有人和她交流,而不得不选择与她朝夕相伴的小马作为倾诉的对象,向它诉说心中的一切苦恼,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既然要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必须面对现实,李清照作为一个感情丰富而细腻的女子,自然也需要这种倾诉,尤其是在这种大悲苦的情况下,她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表达内心有如许哀愁的基础上,为排解自己内心苦痛,作者也作了第一次努力,即词中的“欲语”,想要向别人表白自己遭遇的不幸以及现在正在经历着的伤感,这可以看做是她为摆脱这种痛苦状态而进行的努力,但结果又如何呢?欲语的结果却是“泪先流”,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心中积压着太多太多的苦难,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是孑然一身,孤苦无依的词人,心中的许多事又不知向谁说起,又有谁愿意倾听一个孤老太婆的诉说呢?从这个角度看,她还不如姚娜幸运!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沿着脸颊滴落的两行热泪就成了她为解脱痛苦而进行的第一次努力的答案。
  下阕,词人并不甘心这种生活状态,她为解脱痛苦又进行了第二次努力,即“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是金华的名胜之地,唐代诗人严维有“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的诗句传世,作者想趁着双溪春光尚好之时,乘船游玩一番,这样可能会让自己不宁静的心得到片刻的安宁与休息,一个“拟”字,清楚地表明了她内心深处要摆脱这痛苦状态的要求,但结果仍不如人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句之所以写得好,不单单是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心中的苦痛,更好在它表明了词人想要摆脱自己心中愁苦努力的又一次失败:双溪水上小小的船,又怎么能载得起她无穷无尽的哀愁呢?一个反问句为可能成行的计划打上了一个句号,无论是词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悲苦无边无法排解,还是以船小为托辞,另有隐衷,总之,想要排解自己心中痛苦的努力又一次失败了。整首小词其实是交代了一个挣扎、失败,再挣扎、再失败的过程。
  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认为“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这种评价是相当准确的,《武陵春》这首小词就是这方面特色的典型代表。如果说,李清照有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而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的话,那么,她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种痛苦,并有意识地努力摆脱它,但还是以失败告终,这种走投无路的状况让她永远地陷入到了更加深重的无边无际的大悲痛中,从而带有了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在词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愁苦的反复铺叙上,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个悲剧产生的心理过程。这样,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和茕独凄惶之悲,足够让时隔几个世纪之后的读者感同身受,我们没有理由不为那个曾在苦难中挣扎的灵魂一掬同情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