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8期


如梦似幻,意境缥缈

作者:王僴中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颂歌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结构精巧、体裁庄严、想象丰富、感情高超、语言优美、篇幅较长的抒情诗。
  颂歌起源于古希腊,其代表人物为晶达(公元前522~442年)。品达的颂歌多为庆祝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盛典而作。一曲颂歌共三节,可以重复歌唱,前两节为歌唱队先向左舞继而向右舞的诗节,第三节是终曲。品达的颂歌感情激昂,歌声庄严。
  其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公元前65~8年)在古希腊颂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了贺拉斯体颂歌。贺拉斯体颂歌韵律整齐、题材广泛、结构精致、用词简练、音韵铿锵、和谐有序。
  品达与贺拉斯的颂歌对欧洲的诗歌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英国,许多诗人写出了不少颂歌,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十七世纪,英国诗人考利(1618~1667)对品达的诗体作了改革,使其韵律形式灵活多变,颂歌遂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英国的颂歌可谓臻于登峰造极之境,出现了许多不朽之作,济慈(1795~1821)的《夜莺颂》乃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夜莺颂》全诗共八节,各节共十行,前四行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前四行的韵脚(abab),后六行用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1304~1374)十四行诗后六行的韵脚(edeede)。《夜莺颂》的韵律参差交错、跌宕起伏、轻重缓急、歌声婉转。
  一八一九年春暖花开的五月,济慈的好友布朗的家里飞来一只夜莺,歌声悠扬,令人销魂。一天早晨,济慈端了一把椅子,在如茵草地上一株梅树底下静静坐下,经过两三个小时缥缈的想象,一篇闻名古今的颂歌应运而生,这就是《夜莺颂》。
  缥缈想象中产生的诗歌自然具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缥缈意境,这种如梦似幻的缥缈意境构成了此篇诗作的基调。
  诗篇的起笔就有一种如梦似幻、如痴如醉、恍恍惚惚、似悲若喜的感觉:
  
  我痛在心底,在感觉里,昏昏沉沉,
  仿佛刚才喝下毒芹的液浆,
  仿佛吸尽了鸦片,睡意深深,
  昏昏沉沉地落向忘川水乡:
  并不是你的快乐使我妒嫉,悲苦,
  我是为你的快乐而过度欢欣,
  是因为你这林中仙女,羽翼翩翩,
  在山毛榉的绿阴深处,
  引吭高歌,以悠扬的乐音
  欢唱着景色宜人的夏天。
  (王僴中译)
  
  夏夜中,翠色可餐的林木深处传来了悦耳的莺声。闻此佳音,诗人仿佛喝了迷魂汤一样,渐渐沉入睡乡,恍恍惚惚,如人忘川之水,悲苦的心中渐渐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欣喜,一种渴望追随夜莺的激情。诗人身处尘世,尘世之中,诗人所见所闻,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这里,人们相对而坐,听着彼此的呻吟;
  这里,白发稀疏的老人痛苦地颤动,
  青春少年面黄肌瘦,奄息而死亡;
  这里,人们满腹愁肠,忧心忡忡,
  无精打采的眼光充满着失望,
  这里,荚目明眸瞬息之间黯然无光,
  初生的爱情不到明天就已枯萎。
  (王僴中译)
  
  对此惨景,诗人怎能不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追随夜莺的歌声,远走高飞,永离尘世,去往一个理想的极乐世界?而这理想的极乐世界是诗人未曾亲眼见过,未曾亲耳听过的,只是从夜莺的歌声里,通过诗人的想象,才唤起了一幅极乐世界的美妙景象,一幅若隐若现、如仙似幻的朦胧美景:
  
  我看不清什么样的花朵在我的脚底,
  也看不见什么样的芳馨飘在树枝,
  我只是猜想,在这暗香浮动的阴影里,
  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月月各异,
  有青草、灌木丛和野生的果树,
  有白色山楂和缤纷色彩的蔷薇,
  有瞬息即逝的紫罗兰深藏绿叶中,
  有五月中旬首开的鲜花处处,
  那芳香扑鼻,露水晶莹的麝香玫瑰,
  以及夏夜里长呜不息的飞虫。
  (王僴中译)
  
  这个极乐世界的确是太美妙了,四周的一切是那么馥郁芬芳,葱茏可悦,群花竞艳,鸟语花香,皓月当空,众星闪烁,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忧,然而这只是一种夜色中的梦幻景象,美是美极了,却是朦胧的,缥缈的。在这朦胧缥缈的幻境中,诗人如饥似渴地追随着夜莺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渐行渐远,飘过草地,飘过静静的溪流,飘过起伏的群山,而终于隐没于幽谷之中,于是美妙的歌声戛然而止,渺然而逝,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了。美景不再,佳音渺渺,一切都已过去,留给诗人的只是重又回到尘世现实的悲苦,依稀如梦的怅惘与淡淡的哀愁,刚才令诗人感动得如痴如醉的情景只不过是瞬息即逝的梦幻,只不过是诗人在夜莺的歌声的引发下凭空想象的理想王国。
  然而想象却给诗人建造了一个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诗人展开朦胧缥缈的想象的翅翼在夜莺的歌声中翩翩翱翔,飞往彼乐土。诗人希望在那一望无际的原野、莽莽苍苍的丛林中过着理想王国的生活,唱着理想王国的赞歌,把人类从忧患丛生的尘世带进无忧无虑的伊甸乐园,然而伊甸乐园却是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的太虚幻境,而夜莺的歌声消逝之际,伊甸乐园也就如烟如雾,不知去向,此时,诗人方如梦初醒,恍然若失:
  
  再见,再见!远去了,如怨如诉的歌声
  飘过草地,飘过一弯小溪静静,
  飘过山头,而终于深深地
  隐没于幽谷中的林木深深:
  是幻境,还是梦乡初醒?
  佳音已逝:——我是醒着,抑在梦里?
  (王僴中译)
  
  夜莺的歌声在如梦似幻中消逝了,诗人心所向往的乐土也随着夜莺歌声的消逝而隐没,然而,可以设想,在诗人的内心深处,那美妙的莺声依旧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那如仙似幻的佳境依旧挥之不去,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