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人生体验的灵魂投射

作者:叶 橹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阅读鲁迅的《雪》,切切不可忽略了它是鲁迅对人生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的产物。“雪”这一意象,在某种意义上乃是鲁迅灵魂投射的寄托。
  许许多多的阐释《雪》的文章,已经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美学的分析。说它的联想之美,说它是“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之声”的,甚至还从中看到许多“微言大义”的弦外之音者,都有其各自的道理。然而我以为,《雪》这一意象出现在鲁迅笔下,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它是鲁迅对人生体验的一次艺术性的传达和表现,它显示的是鲁迅的灵魂深处一种隐秘的投影和放射。
  人们往往喜欢追究鲁迅为什么要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来加以比较,却忽视了这两种不同的“雪”其实是鲁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的体验所凝结成的意象。或者可以说,这正是鲁迅的不同心境的艺术传达和表现。
  不妨从它的开篇那“暖国的雨”这个话题说起。“暖国的雨”因为“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为什么会使“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呢?难道这里说的仅仅是一种联想吗?即使是联想,它也不会凭空而起,一定有某种生活经验和体验才发出的心声吧?这不禁使我想起所谓“温室里的花朵”,想起“不经风雨,哪来彩虹”诸如此类的比喻和象喻。没有变成“雪花”的“暖国的雨”,因缺乏“冰冷”和“坚硬”而使博识者感到“单调”,这自然是有了丰富复杂的人生体验的经历者才能够想到的。然而,“江南的雪”却突兀地接踵而至,它的丰富和绚丽甚至成为《雪》的主要笔墨而占据了全篇的大部分内容。
  每每读到鲁迅抒写“江南的雪”这些美艳峭丽的文字时,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他在《故乡》中回忆少年闰土的那些文字。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这一事实只能充分说明,鲁迅对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始终保留着美好的回忆,而他在内心深处所深深感到悲哀和忧伤的,却是这种一去不复返的情境只能通过回忆的方式来咀嚼回味。读《雪》的时候,我们的阅读感受经常处于一种温暖的情怀之中,正是由于鲁迅把他这种人生体验凝结和寄托在这“江南的雪”的意象而营造出的氛围。
  人们往往对鲁迅中年以后的冷峻和严酷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其实他除了“横眉冷对”一面之外,也有“俯首甘为”的谦恭。他之所以在“横眉冷对”的同时却又“俯首甘为”,正是因为他对人生的体验具有双重性的领悟。如果不能“横眉冷对”一切假丑恶,又何能“俯首甘为”地扶植真美善呢?
  诚然,鲁迅在写到“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这段文字时,的确显示了他严酷审视冷峻呈现的灵魂表达。人们可以从中产生许多基于自身生活经历和体验的联想,也可以透视这位“世故老人”在灵魂深处的一种生存感受。可是人们更需要看到,即使如此,他依然表现了对“温热”的关注,因为他看到了“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至于那“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如诗如火的文字,不正是鲁迅内心深处的一种企盼和寄托吗?
  读《雪》而并不感到冰冷甚而能体验一种火热,应该是基于对鲁迅的人生体验的深切领悟。他之所以会有这种在雪花的飞舞中感受到一种“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的幻象,是因为他的内心“包藏火焰”的缘故。
  然而,鲁迅毕竟是一位“伟大的孤独者”。他从“暖国的雨”到“江南的雪”联想,由“江南的雪”的风光无限到“朔国的雪花”的飞舞旋转的画面呈现,不仅融铸了他丰富复杂的人生体验和阅历,更寄托和投射了他蕴涵深刻的灵魂塑像。
  那“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不正是他自身灵魂的赤裸呈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