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4期


活动牧牛图

作者:黄国彬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
  
  清代诗人袁枚,机智灵巧,写诗评诗,都有独到的眼光。由于先天的禀赋(包括性情)和后天的经验所限,要子才展示博大深沉的智慧,也许是强他所难;要他给读者意外的喜悦,他倒是游刃有余的。翻开他的全集,读者会发觉他吟咏日常事物的作品常有妙趣。他的《所见》,就是其中一例。
  《所见》描写的是乡间极平凡的小景:牧童骑着黄牛,一边骑一边唱歌,声震林木;突然看见鸣蝉,想去捕捉,注意力一分散,马上停下,合起嘴来忘了唱歌。这样的题材,许多诗人会认为太琐碎而错过;袁枚对周围的事物却能观察入微,欣然命笔,使牧童天真可爱的神态跃然纸上。
  全诗的文字平易畅达,一、四两句更全是口语。开始时作者的低调会使不少读者愕然;“牧童骑黄牛”既少新意,又无伟词,节奏从容缓慢,缺乏秦王横扫六合的气势,太宗顾盼炜如的神采,完全没有一鸣惊人的资格;性急的读者,还未读第二句就可能掩卷了。可是有经验的读者读了首句就会提高警惕,看看这五个字是真的平庸,还是似易实难,似浅实深(deceptively simple);用粤语说,他要看看作者是否在“扮猪食老虎”(事实上袁枚的确要“食老虎”)。至于认识袁枚的读者,知道他是个聪明而调皮(有时是俏皮)的诗人,更会继续读下去。第二句描写牧童唱歌的情景,基本上是第一句的延续;但“振林樾”三字已经把作品发展之势加快加强;寂静从容里(首句)嘹亮的歌声拔起,作品升上了一个高潮(但真正的高潮却在末句)。然后,作品转折(第三句),把读者带入悬而未决的状态。第三句一结束,作者不让读者稍息,就倏地把他推到全诗的高潮:在第二句里,牧童的歌声还振动林樾;到了第三句,牧童的注意力转移,早已心不在歌;到了第四句,牧童忽然闭口而立,天真憨直的神态栩栩欲活,刹那间深印读者脑中。二、三句的歌声和结尾的寂静对比,则产生了强大的张力。
  就结构而言,此诗也堪称上乘:首句从容,二句加速,三句稍停,末句猝然收住,层次井然。末句在五个字内把三个动作(牧童忽然闭口、忽然立住、声音忽然停止)同时呈现,不但具备电影的特色,而且还有猝然点睛之功,是全诗重心所在。
  由于《所见》一诗既有声音,又有动作,人物也写得妙绝,读者不妨把它当做李可染绘就的活动牧牛图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