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优雅的时尚趣味 活力四射的语言

作者:万秀凤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我爱小丸子》叙述的是一个叫姜小姜的白领小姐生活和情感的故事。这是一个裹挟着时尚气息的都市丽人,她喜欢标新立异,有些特立独行,“拒绝平庸拒绝通俗拒绝皆大欢喜功德圆满”,是她的人生宣言。大学毕业那年,她把自己冷僻的姓名改成了一个有点怪怪的、与众不同的名字——姜小姜。姜小姜热衷于时尚,喜欢穿“奇装异服”:“经常是圆头圆脑装束,满身卡通图案”,“要不就是民族风,大粉大绿大黑大紫、刺绣、亮珠片、荷叶边,连背的包也是许多颜色拼起来的,还缀满流苏”,这样的着装,固然是作为设计员的她对服装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但也与她不屑从众的心理有关,母亲的批评,也无碍于她的我行我素。像许许多多女孩有着追星的嗜好和热情一样,姜小姜的偶像是日本电视连续剧《樱桃小丸子》中的小丸子,“一个充满幻想、心血来潮、贪吃贪睡,但天真无邪,本能地拒绝一切痛苦”的女孩,姜小姜对她可谓一往情深,谁要是说小丸子的不好,她就跟谁急:“谁给他权利决定好不好?他看了吗?他那么一颗苍老干枯的心灵,他配看吗?你以为你是谁?”反之,谁要是喜欢小丸子,姜小姜就会对他产生好感,她因此“爱屋及乌”地爱上了一个喜欢小丸子的记者乐康明。她每天看一集《樱桃小丸子》,小丸子成了姜小姜的知音,“小丸子每天乖乖的,和我按时约会,用她的烦恼安慰我的烦恼,用她的笑容照亮我的笑容,用她的单纯过滤我的复杂”。那么,姜小姜的烦恼从何而来呢?小说写姜小姜爱上同事奔4,可奔4的心早有所属,对她自然无动于衷。感情上受了伤的姜小姜心中虽然酸楚,但她不幽怨、不自毁形象,而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实,“该吃时吃该睡时睡该干吗干吗”,即使最后当她知道奔4快要结婚的消息时,“心理的音乐一下子停掉,我从云端跌落”,希望彻底破灭,但她仍不自艾自怨,不歇斯底里发作,这与其说是她有足够的“定力”,不如说她更多地具有现代人“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素质,并且姜小姜懂得自我排遣心中的创伤,她接受了闺中好友叶贝贝的邀请,参加了“只爱陌生人聚会”,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正是“二十一世纪美眉”的性情和处世方式,有些新潮,有些另类,不过,作家终究没有让姜小姜在时尚、现代的道路上滑得太远,她的身上也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对于恋爱,她心中的白马王子是聪明的男人,而不是美男,她的择偶观,不庸俗、不惟利是图,令人刮目相看。姜小姜对男女之情是认真的,不苟且,不逢场作戏,恋爱受挫后,她并不因此放纵自己,沉沦下去。在“只爱陌生人聚会”上,姜小姜遇上了对她一见倾心的迷迭香,可她对迷迭香没有感觉,于是,她及时抽身而返,不和他玩感情游戏,不伤害对方,从而把自己感情的伤痛转嫁到他人的头上。姜小姜又是个很讲朋友义气的人,当她察觉到迷迭香利用叶贝贝接近自己时,就正色地告诫她,这或许是姜小姜将心比心,知道恋爱不成的痛,因此她竭力维护着自己的好友,可见她是个善良的女孩。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作家曾一度热衷于塑造所谓的正面人物,而正面人物又被规定为某种政治意图或社会理想的符号,他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皆是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这样的人物,因为不具有人性而令人生厌。可最近几年来,一些作家似乎又热衷于塑造“否定性人物”(不是“反面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受功利目的束缚,亵渎崇高,精神沉沦,肉体堕落,张口粗话,如果说最初此类人物出现在小说中尚具有颠覆传统小说“高大全”式人物的意义的话,那么,当这种人物陈陈相因地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人们从中感受到的除了人物的冲动、情欲、绝望、疯狂和迷茫的气息外,还能获得什么呢?而潘向黎笔下的姜小姜不崇高、不低级,她不同于有着一副好心肠但无个性的传统女子白大省(铁凝《永远有多远》),也不同于虚无、放纵、自恋的“现代”女子倪可(卫慧《上海宝贝》),前者的言行让人感到不合时宜、乏味,而后者受自身感觉、欲望的牵引,在自我的轨道上滑得太远、太极端,让人感到人物的颓废、低俗甚至有些畸变。而姜小姜是聪慧的、灵性的,张扬自我,懂得以幽默来转移和化解生活中的不快,以尽可能地使自己活得轻松、愉快、洒脱。姜小姜这个人物是活生生的、可爱的,她的可爱不仅在于她的优点:独立、善良、不野蛮、不无病呻吟、不顾影自怜等,而且在于她的一些缺点:她的率性而为,她的偏执(谁要是喜欢小丸子,她就会对他有好感),她不淑女、不矫饰,想吃就吃,不顾吃相,在聚会上,她旁若无人,狼吞虎咽。显然,这个人身上优劣参半,而优点是主要的,缺点却非致命的,如美人脸上的雀斑,俏皮、有生气,让人感到亲切,姜小姜仿佛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丸子。因此,姜小姜是不能简单地用正面人物或否定人物所能界定的,也不是由作家把好坏杂糅、叠加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姜小姜这个人物反映了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剧烈转型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受新旧道德的挤压、撞击,尤其是年轻人,一方面对新异的思想和日新月异的时尚有着天然的追逐倾向,但同时传统的思想、观念又多多少少会在他们身上打下“胎记”,在这样的新老交替过程中,人的思想往往呈现多样、复杂的状态。因此,姜小姜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出现是必然的,与作家的写作技巧没有根本的联系。
  《我爱小丸子》妙语连珠,活色生香,流行歌曲、影视台词的翻新移用,专业性的词汇被用来形容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英文掺杂在一起,简称和仿写,数字和符号共用等,使《我爱小丸子》简直成了语言的盛宴,这不仅带给读者一种诙谐、轻松的阅读快感,达到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而且,能起到文本互涉、共通的作用,即读者可以从当前文本中联想到该语言最初的意义以及其曾在各种场合的多种意义,从而大大增加了小说的信息量,也满足了信息时代读者渴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的心理需求,兹举例分析说明:
  例1:“(我们)躲在家里看小丸子,这么无辜,这么绿色、无公害的行动,你们就要来说三道四了,这公平吗?”句中“绿色”、“无公害”是环保方面的专业术语,作家却创造性地把它移用于看小丸子这纯属个人的行为,制造出滑稽的效果,令人忍俊不禁。这种故意打破词语的界限,甚至有意违背语言的惯用法,正是文学作品语言求新求变的策略之一。假如把“绿色”、“无公害”换成诸如“好的”、或“无副作用”这类词语,那语句注定是淡乎寡味了,且不能表现出姜小姜聪慧、活泼、俏皮的性格。
  例2:“(我)嗲声嗲气地说:‘阿拓同学,上课不要讲话!’他怕怕地说:‘丸子同学,看到你酱子,我怎么浑身发冷?’”文中的对话是“我”和阿拓对小丸子习惯语的刻意模仿。“我”是故意学小丸子的话来引开阿拓的探问,以免泄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可见姜小姜的机智、俏皮),也不由使读者联想起那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小丸子的神情来。
  例3:“他想问题的速度特别快,而且精密不出错,获得了‘奔腾的心’的美名,我嫌这个名字太长,就叫他‘奔3’,后来又更新换代成了‘奔4’。”“奔4”的名字原来是由一句某电脑的广告词“给你一颗奔腾的心”演变而来的,真是令人发噱,以汉字和数字缩写而成的“奔4”来记名,确实是又好记又风趣。
  作家对语言的灵活驾驭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以计算机语言来代替熟词熟句:“我的脑子顿时全是‘#¥%@%&&#&*’”,表达的虽是寻常的“空白”“混乱”的意思,但换一种说法,确实新鲜、别致、有趣。通过对某剧本台词的仿用、置换:“阿拓阿拓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来表现姜小姜对阿拓的调侃。说话时有意无意掺进一些英文:“不!统统shut up,我不想谈论”等,是时尚女孩、白领小姐的所好,以显示自己的文化、品位。至于“耶!也!业!夜!叶!噎!!!”寥寥几个单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把姜小姜接到“奔4”电话后欣喜若狂的情态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出自时尚女孩姜小姜的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为她(他)们是浸淫着流行文化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精通网络、迷恋影视、熟知广告,因此,他们指称事物、表达情感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流行文化的影响。换句话说,这些鲜活、诙谐的语言并非作家的搞笑,而是与人物年龄、性格、文化等相吻合的,假如没有这些活力四射的语言,姜小姜这个人物就不可能如此神形毕肖。
  最近几年来,文学语言在写作中的受重视程度是数十年来所未有的,除了承载意义以外,语言还承担了几乎所有的艺术探索和创造的任务,文学语言的个性化、多样化程度得到了相当大的拓展,例如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其叙述以机智、挖苦、奚落或者刻薄的反讽来表示对以往典雅文化的一种反叛,开始时还有文体革新的意义,只是到后来,尤其是到晚生代作家手里,叙述语言粗糙、无厘头、生涩和过度随意,这种倾向与整个社会语言粗鄙化现象合流,成为了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而《我爱小丸子》语言有声有声、生气灌注,作家在对流行语的改头换面、寻常语的推陈出新等语言创新中,没有陷入粗俗不堪、油滑轻浮的语言泥沼中去。
  总之,《我爱小丸子》自觉舍弃了对社会人性的深层追问,而把笔墨放在人物的心态、情节的点染上,从而衍生出一个好看的故事。小说没有深刻的打动人心的力量,但是它对现代人性和情绪恰到好处的点透、优雅时尚趣味的传递和充满活力的语言,使小说显得清纯风趣、别具一格。这样的作品受人欢迎也是意料中的,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消费文化的蓬勃兴起,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读者群和消费文化群体的出现使审美趣味和注意点发生了转移,他们更愿意读一些诙谐、轻松的而不是严肃、沉重的作品,《我爱小丸子》正是满足了新生文化消费群体的需求。作家潘向黎以女性的直觉、敏感和知性,捕捉万千气象生活过程中的现代性,并以较大的热忱去表现时尚内容,为我们塑造了姜小姜这样一个快乐而忧伤、时尚而善良的人物形象,但同时,对于消费时代文学发展中(尤其是通俗文学发展中)涌现出的“私人化写作”、“时尚写作”中人物消极、虚无的倾向,潘向黎保持了一种难得的清醒与良知:时尚却不失优雅、幽默却不失智慧,从而保持了通俗文学应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