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说杜诗和颜字的共生现象

作者:张学忠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就审美风格而言,杜诗倾向于博大厚重的深沉之美。当然这是与其诗歌内容休戚相关的。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高、大、深”三点正指出杜诗在盛、中唐之交的具有转折性的中国诗坛上所拥有的突出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成就了杜甫对前代的超越,对崭新时代的开启。胡应麟《诗薮》说:“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继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所以杜甫的诗歌是对前代诗歌的总体性超越。
  众所周知,晋人王羲之开创一代清逸、尚韵书风后,影响几百年。到隋唐之交,由于受到北碑的濡染,在书风上碑融帖意,南北相糅。可是到了唐代,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崇拜王羲之,不惜以大量财力、人力征求羲之真迹,于是李世民的审美取向直接影响了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都宗法二王,在右军书法的基础上各有取舍地对书法加以改造,其整体书风表现为“书贵瘦硬方通神”。然而,艺术的前进并非后人对前人亦步亦趋的模仿和照搬,它需要突破和创新。中国书法已经走到了不得不变法的严峻关头。在一片崇“王”声中,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意于古法之外”(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引苏轼语),舍晋人法,融篆隶意于笔法中,兼用折钗、屋漏、印泥、画沙等运笔方法。在笔画粗细上,有意识地拉大横和竖,勒和捺的粗细距。从整体的审美风尚上,标举骨力和丰腴之美相结合。更注重“法”的回归,倾向于中规中矩的人工之美,其法度森严而气势豪迈的书风体现了儒家以建构的方式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美学世界,体现了儒家美学严谨整饬的形式特点。中国书法的审美风格从清瘦、空灵之美而向雄大、壮美发展,以一种宏大的气魄和刚健的气势挺立于中国书坛,这种阳刚之美用更为恰切的语言来表达,即所谓的“庙堂美”,其间集中体现了儒者的务实与刚正。《寄石录》中评:“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这恰与扬雄“书为心画”契合。然而,颜字的出现也并非颜鲁公个人的力量,它和当时唐玄宗好尚丰腴书体有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10可见时代风气对于艺术的濡染作用。总而言之,颜真卿为后世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了正统,也因此掀起了中国书坛的又一次高潮,揭开了中国书法审美风尚的新的一页。
  综上所述,在唐代中叶,当唐王朝日益衰弱,盛唐气象也只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美好一瞥时,两位伟大的人物——杜甫和颜真卿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以儒者的悲天悯人、务实刚正,以诗人、书家少有的理智、客观、冷静、深沉来表现着诗歌和书法创作的实在性。在他们身上,既保留了盛唐气象的纵横捭阖、宏伟壮观的气魄,又展现出豪华落尽的厚重感和实在感。由此,杜甫和颜真卿的艺术创作成为盛、中唐文化史上的“双子星座”。
  
  12葛兆光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第2卷第7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2第1版。
  3[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唐颜鲁公书残碑二.[M]第141卷第225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3。
  4参见林安梧儒学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M].第3章。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
  5[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颜真卿传.[M].第153卷第485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1。
  6[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第1108、110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
  789同上见1071页、533页、1347页。
  10鲁迅坟·看镜有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