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花非花,雾非雾”猜想

作者:邵燕祥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白居易有一首诗: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
  二十多年前,所谓朦胧诗受到围攻声讨的时候,我从“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想到了这首“花非花,雾非雾”,由于它指涉不明,颇费疑猜,也有“朦胧”之嫌,更由于其作者向以把诗写得明白晓畅,“老媪能解”闻名。我就这一点写过一篇短文《各执一词》,说“明白”诗人白居易偶亦写“朦胧诗”,而公认有些诗隐晦难解的李商隐,倒也写过明白如话的作品,可见不必把明朗和朦胧看成不共戴天云云,大意如此。
  白居易这首诗不像他的《长恨歌》《琵琶行》那样传诵千古,名满中外,也不像他的《秦中吟》《新乐府》那样以悲悯生民而为人称道。但还是以其意象的空灵渺忽,手法的超逸流俗,被有心人注意。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音乐家为之谱曲,记不得是黄自还是萧友梅了,也还是在优雅的沙龙或学院风的音乐会上演唱,属于“小众”的艺术吧。
  八十年代绿原有一本《花非花,雾非雾》出版,文艺评论集,用为书名,当是状“不可说”的诗心和灵感。
  大约九十年代有一本小说《花非花》,我是在书店橱架上看到的,不知是所谓严肃文学还是通俗文学,也许介于两者之间?
  这回想起“花非花,雾非雾”,则是不久以前,一天忽然忆及杜甫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这是俗语“雾里看花”的出典,会不会也正是白居易这首诗的契机呢?
  我不是“做学问”的人,也没下过考据功夫,但无师自通若有所悟:白居易这首诗写的是老年或准老年,心在看花,眼为雾障,他所面对的便是“花非花,雾非雾”了;非花非雾者何?乃是“夜半来,天明去”的人。这个人,“来如春梦”,犹如章台神女,倏忽来去,平添怀想,“去似秋云”,再无踪影,是陌路相逢的露水情缘,并非耳鬓厮磨的老相好也。
  白居易中年到晚年,虽也尝有宦海忧畏之叹,毕竟保持着优裕的生活,家里还能养歌舞班,才有因其年长而遣散的事,惹得千年后论者争议纷纷。把白居易其人其事以至其诗其文放到当时情景中看,其养伎也,纳妾也,都是合法行为,也不受道德谴责;招伎宴饮,为后来之所谓“吃吃花酒,打打茶围”,只算得寻常风流事。至于眠花宿柳,在传奇中或成为美谈,现实中则难免遭人诟病,这就是情不能已写成诗章,不得不含糊其词,将本事隐去的缘故。于是便有了类似“花非花,雾非雾”这样使了点“障眼法”的古“朦胧诗”。不过这是在唐,还没到宋儒出来高唱“存天理,灭人欲”的年月,所以这样的诗依然一路传下来,无妨于诗人的大节和令誉。只是因为千把年来都没人看穿吗,我才不信,惺惺相惜,心照意会,都不说破罢了。
  斯为偶得,不知当否,姑题为猜想。
  二00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