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平中见奇

作者:解英兰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被誉为“哈莱姆桂冠诗人”。他的诗最富有黑人的种族特色,热情奔放,格调新颖,通俗易懂,音乐感强,适宜于大众街头朗诵。他使诗歌走出象牙塔,与读者打成一片,有力地促进了黑人诗歌向纵深发展。
  休斯不仅诗写得好,小说也很突出。选自短篇小说集《白人的行径》的《教授》,把黑人中产阶级的那种唯唯诺诺、患得患失的内心世界,活生生给描画出来了。
  《教授》的主人公沃尔顿·布朗是个黑人。他有幸接受了高等教育,在一所黑人小学院里的社会学系担任教授。此时,他正在旅馆的门厅里等着钱得勒先生家的汽车。
  拉尔夫·皮·钱得勒一家在中西部和南方都很有势力,他们是美国巨富之一。在慈善事业方面,没有人能胜过他们。在黑人教育方面,也是很有势力的。“只要黑人教育仍停留在黑人范围之内,而不卷入争取种族平等待遇运动,他们就肯支持。”眼下钱得勒对布朗教授所在的黑人小学院很感兴趣,特别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教授的社会学系。他们在考虑捐赠一个研究教授席位给那个系,并愿为此物色一个有才能的人。一位博士和学者,一个有声望的人。布朗和他的著作《偏见的社会学》(谨严的观点、保守的研究成果)被他们选中,因而用汽车接这位在黑人教堂讲演的教授到他们的住宅吃晚饭。席间,布朗博士为了钱得勒捐赠的一个社会学讲座,为了自己将成为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为了每年也许可以收入的一万元,在涉及到黑人问题时,他总含混其词地说“我们是在前进”;对于白人主义的话,他也总是圆滑地说:“你说得很对,钱得勒先生,”并且“又欠身又鞠躬”。“因为,归根到底,钱得勒先生能出钱”。布朗先生想,“若能收入一万元,这样他就可能带着全家去南美洲过夏天,在那儿他们就不用感到自己是黑人了”。
  一提到讽刺,人们总不免把它和夸张手法、漫画色彩、脸谱艺术、喜剧效果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当然不错,这方面的艺术精品也很多。无论是读骑士小说读得走火入魔的堂吉诃德先生,还是把全城搅得不亦乐乎的假钦差大臣,都在世界文学上占有不朽的位置。但是,读着兰斯顿·休斯的《教授》,我们却欣赏到了完全属于另一类型的讽刺艺术。这里没有大肆渲染的夸张,也没有变形勾勒的漫画,没有反差强烈的脸谱,更没有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然而,它又实实在在的是讽刺,是一种平中寓奇、严肃中藏讥诮的、深刻的、又冷峻又沉重的讽刺。
  这种独特的讽刺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嘲讽的特定对象决定的。主人公沃尔顿·布朗是个黑人,和那些难得温饱的黑人兄弟不同的,是他有幸接受了高等教育,在一所黑人小学院里担任教授。作为那个时代新起的黑人中产阶级的一员,他表现出较严重的利己主义,具有一种独特的矛盾性格:他既贪恋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的、比同肤色大多数人要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又不断地为自己在这个国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气恼和痛苦;他那么渴望着彻底清除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对穷苦黑人的可怕处境怀有真诚的同情,同时又对斗争的前景信心不足,担心会碰坏自己的小巢。他容易轻信,也容易动摇;容易投机,也容易妥协,还容易对白人资产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讽刺在这种难以自拔的自相矛盾中痛苦徘徊的性格,当然不需要也不应当采取无情挞伐和辛辣讽刺的方法。作者没有把布朗教授的羞耻挂到烈日下苦晒,而只是用语调平缓的描述记叙了一个缺乏高潮的寻常故事。语言平实无华,写法明快简洁。作者无意在字里行间涂饰强烈的外露感情色彩,而仅仅依靠冷静叙述的客观生活本身,去揭示主人公心里最本原的动机和最隐秘的情感,从而使这篇讽刺小说获得了独特的魅力。
  小说开篇,布朗教授在一家廉价旅馆的门厅里等待白人富翁钱得勒先生的汽车来接他。“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过去。‘是钱得勒先生的汽车吗?’他带点踌躇地问到。”行动快捷,折射着一种迫不及待主动趋迎的心态;语言犹豫,又表现一种没有把握的胆怯,这些都是由肤色形成的距离和经验铸就的谨慎所不可或缺的防护性的自尊。成功的白描讲究“不写须眉而须眉毕现”。看似轻描淡写,却通过人物一“迎”一“问”的简单勾勒,透视出主人公被遮掩着的整个灵魂。这种既简单又含蓄,既直观形象又内蕴丰富的白描手法,贵在“以形写神”。用它来讽刺,便有了冷峭严峻的味道。后来,在餐桌上,布朗教授向白人们信誓旦旦的时候,“他注视着钱得勒先生夫妇,欠了欠身”。用来表白心迹的目光比起用来表示谦恭的动作更具讽刺力度。人们常说“寓庄于谐”,这里却是“寓谐于庄”。白描易“平”,而以形写神的白描却能平中见奇。
  作者没有采用长篇独白的手法来铺叙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冲突,而是采取了层次感很强的、对白与独白交替进行并互为推进的独特方式,将主人公在光线柔和的餐桌上充满投机色彩的彬彬有礼的声音,和在内心深处另一种浸透屈辱泪水的痛苦呐喊,以及小心翼翼盘算利益得失的紧张喘息,都极为自然地编织起来,谱成一支充满矛盾冲突的旋律。这支表里变奏、明暗交换、强音与弱音包孕着各自相反含义的心曲的成功描写,不仅通过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主人公的自私、虚伪和软弱,而且让读者在冷冷的轻蔑中又分明感受到一种热辣辣、滚烫烫的沉重。不仅如此,它还因为把主人公复杂多变充满矛盾冲突的心理流程作为情节结构的重要依据,而大大扩展了时间空间的跨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甚至使本来缺少波澜和高潮的故事也显得富于变化了。
  内蕴丰厚的多样化的对比,是这篇讽刺小说的又一特色。布朗教授对白人的谦恭,和白人对他的尊敬,是形同而实异的“同中比”。“又贫穷又邋遢的黑人大街”,和白人那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形成了反差强烈的鲜明的对比,而且以这种对比为一方,进一步与布朗教授的妥协性格和钱得勒先生的“慈善家”的身份,形成具有强烈讽刺意义的揭露性对比,这是“比上比”。布朗教授充满矛盾冲突的心理活动固然包含着对比,而他的“社会学家”的头衔,和他在这个社会所处的可怜的地位,以及他赖以知名的专著《偏见的社会学》中那个又响亮又尖锐的修饰语,和他在白人们种族偏见的攻势面前偏离本心的种种表现,则构成一组复杂的“比中比”了。最耐人寻味也最令人心酸的,是布朗教授幻想以妥协换取“三个月不当黑人”的幸福憧憬,和他为此而付出的良心和道德的沉重代价,以及三个月后等待着他的更加难堪的屈辱生活的对比。作者把这组三角结构的“连环因果比”留待读者去尽情想象,使这篇讽刺小说更具令人难忘的悠久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