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成熟的象征

作者:高少锋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诗的第二节仍沿着第一节的诗思进行,主要是在客观的感觉世界中进行,诗中呈现的仍是一片“凄凉之色”。“凄凉之色”构成了这首诗的基本色调,诗人几乎不愿以任何暖色调的感情色彩和生机的意象来打破这犹如“秋这丧妇”的气氛。胡也频选择了一些带有凄凉衰亡色彩的字眼:“秋之丧妇” 、“凄凉之色”、“瘦枝”、“残照”,带着你一步一步走进他凄凉的感情领域。诗中所有的感情色彩都是凄凉的,你想象的思路只能沿着他所指定的方向进行。
  诗的第三节,“因了时代的幸运,/北风遂如土匪,/无意似的,/向萧索之大自然,大肆其屠杀。”第三节诗的第一行诗句,诗人以西方现代派诗特有的反讽的句式出现“因了时代的幸运”,反讽的句式比客观的句式更容易引起人的思考。诗人以反话透露正意,反面文章正面做。明明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反共政变后,中国大地一片血雨腥风,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民族精英惨遭屠杀,诗人偏偏说成是“时代的幸运”,这是何等的乖悖,这种“幸运”的反义——“悲惨”,就在这啼笑皆非的情势下表现出来。这有点类似“九叶”诗人之一的杜运燮写于一九四五年的诗《追物价的人》,诗中把人人憎恶的飞速上涨的物价,说成是“抗战的红人”,“我得赶上他,不能落伍”。反讽技法的运用,激起了读者强烈的悲愤感和审美上的幽默感。诅咒的感情隐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表现了对这可怕而又滑稽的“黑色”现实所采取的嘲笑、抨击的态度。所以以下三行诗句,诗人对黑暗现实作了直白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揭露和控诉,时局的突变,犹如秋天的“北风”、“遂如土匪”,“向萧索之大自然大肆其屠杀”。同样的意思,如果一味只是从正面表现出来,可能缺少诗味,而先从反面表现,然后再点出实质,更能震颤心灵,产生幽默感。
  最后一节,诗人逆转笔调,由前三节诗对大自然客观景象的描写转入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我本如疯者,/终始为生命的浪费,/但对这秋光死后之衰颓,/亦哀歌‘草木之零落’!”由于前三节诗句的铺垫,第四节诗中,我“亦哀歌‘草木之零落’”的出现,就显得很自然了。在这首诗里,诗人注意了诗的特征,不是以观念抒情,而是为自己的情绪或经验找到一个负载的对象。哲理的思考已经升华为隐藏性的意象。这里“秋去了”的意象是具体的,恰恰这具体的意象表明了四季更迭这一强大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历史的规律是无情的,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势力,尽管可以得势一时,胡作非为,镇压人民,屠杀革命者,但他们必将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就像秋天里“草木之零落”一样,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的规律。
  在这首诗里,并没有象征诗的晦涩,而有写实诗一泻无余的袒露,读起来极平易,品味起来却包含着令人震撼的感情,季节转换的脚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的规律也是无情的,一切反动势力必将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就像“秋去了”一样无可奈何,任何力量也挡不住!
  
  秋夜
  
  凉风习习飘来,
  但不见归燕之影。
  寥落的星光散满天空,
  闪耀间带点冷意。
  
  树叶在黑暗中萧瑟,
  如亡国之哀音,
  乌鸦却误会为催眠,
  遂由此入梦,不曾想到枯枝的景象。
  
  蟋蟀在墙底低吟,
  应和异类之虫声的啾唧,
  已非盛暑时之激厉,
  只无力如音乐之尾音。
  于草儿凌乱的河边,
  街头,斜坡及浅墙,
  无萤火之出没,
  与孩子因乘凉而乐的歌唱。
  
  那军营之喇叭的悠扬,
  车轮的辗转,
  驴夫肆意的鞭声,
  连盟着,为这凄寂之空间的战栗。
  
  乾坤似不易分开,
  异样的,惟有远处那一片微红的天色:
  我不知在那里的人儿,
  是如何消遣这秋夜。
  (原载一九二七年十月七日《晨报副刊》)
  《秋夜》是一首耐人咀嚼、也很有意蕴的象征诗,虽然不长,只六节二十四行,但内容不单薄、贫乏,所表现的思想情思也是深刻而凝重的。
  这首诗是一九二七年十月七日写的,十月,是北京的金秋时节,自然界的季节是怡人的,但这并没有给诗人带来好的心情。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共政变,使国民革命遭到失败。在大革命遭到失败的惨烈的现实面前,诗人的心境是悲凉的。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通过对现实景物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悲凉的感受。秋夜里,“凉风习习飘来……闪耀间带点冷意。”“树叶在黑暗中萧瑟”,“草儿凌乱的河边”,“凄寂之空间的战栗”。一切的景物都染上了秋夜凄凉的特征。
  作品结构严谨,一气呵成。开篇点题,起笔写秋。而且,从“凉风习习飘来”中可以看出,所写的不是深秋的萧肃衰煞、朔风怒号的感觉,而是“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初秋。验明篇末写作时间,果不其然:一九二七年十月七日。刚刚度过盛夏的煎熬,初秋夜晚的习习凉风,并未使诗人有惬意的感觉,而是凄冷寂静的感觉:“寥落的星光散满天空,闪耀间带点冷意。”
  诗的第二节到第五节,诗人仍把各种感情浓缩在中心意象“秋夜”中,感情流程呈现多层次起伏跌宕而相对外露的波浪式形态。《秋夜》由多种意象组成几个画面,在这几个画面上渗透着诗人无法排遣的愤懑、怅然若失以及飘零之痛等凄苦情绪。感情流程呈现隐约闪现而内向的潜流式形态。“树叶在黑暗中萧瑟,/如亡国之哀音,/乌鸦却误会为催眠,”“蟋蟀在墙底低吟……只无力如音乐之尾音。”“草儿凌乱的河边……”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色调阴沉、感情色彩很浓的画面,满目凄愁。第一节到第五节,北京秋夜的景象,造成了一种衰败失望的情绪气氛,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限的忧愁。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抒情的角度发生了转逆,诗人没有让自己忧愁的情感无休止地发挥下去,抒情的音符一下子由低八度转为高八度,读后让人感到振奋,充满希望。面对纷乱的世事,“惟有远处那一片微红的天色”暗喻在南方的广大地区正在进行着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从失败中奋起,创建工农红军,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这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我们由陌生变为新的审美愉悦。到此为止,诗人点破了写《秋夜》的题旨,诗人蓄积的感情在这节诗里引爆了,一下子提升了这首诗的深邃意蕴。
  《秋夜》描写的是普通的景象,却有令人掩卷长思的艺术效果。“秋夜”是诗人内在情绪的一种象征,一种世事纷杂又充满希望的复杂情绪的象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