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毛泽东《沁园春 雪》指瑕

作者:陈中寅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毛泽东是一代巨人,欣赏和研究他的诗词,九十年代以来再次升温。然而,从国内对毛泽东诗词的论说看,基本上属一边倒,赞美之声不绝,批评之声鲜闻。尤其《沁园春·雪》一词(以下简称雪词),有人许之为“千古名篇”,有人视之为“压卷之作”,有人捧之为“前无古人”。对于这些评价,笔者不敢苟同,因而斗胆提出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学界方家。记得某人说过: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名人、巨人亦不例外。持此,方可排除对名人、巨人的“捧杀”之嫌,更加有利于学术繁荣。
  
  一、关于章法
  
  不可否认,毛泽东雪词有着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喜爱。但若细加品味,这首词在章法上是有毛病的。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文,开端、过片、结尾怎么写,可以说是关键之处。受《文心雕龙》关于“首尾一体”说1的影响,清代吴乔谈诗时指出:“一篇诗只立一意,起首、中间、收结互相呼应,方得无懈可击。”2近人刘坡公论词云:“长调谋篇立局,须首尾衔接,一气卷舒。”3一般说来,词在章法上讲究:发端要“工”,过片要“缓”,结尾要“稳”。三者相比,结尾尤其重要,它既须收住全词,还须呼应开头和深化主题。毛泽东雪词既然命题为雪,那么,雪便是词的主旨,也是词的本义所在。惟其如此,词的开端、过片、结尾,就都得围绕一个雪字谋篇布局,惨淡经营。细观雪词,上片第一韵开门见山总写北国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后二句巧用对仗,亦虚亦实,气势磅礴,大有笼罩全篇之妙。接着,分写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与秦晋高原冰封雪飞之静态、动貌。作者以拟人手法写活了群山、高原,说它们欲与天公一比高低,最为传神。歇拍以想象之笔出之,把雪晴之时红装素裹、川原分外妖娆之态图画般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词人“视通万里”,大笔挥洒,意象飞动,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绘和咏赞,抒发了浓烈而豪壮的河山恋情。词的下阕,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过片,承上启下,自然而平缓地转到怀古抒情,颇为得体。问题是,过片以下,作者“思接千载”,历数秦、汉、唐、宋、蒙元几位君主之后,篇末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三句断章,虽然用古今对应之法收住了下片,但从整首词看,却未能照应词题——雪,未能呼应开端——咏雪,因而未能很好地收住全篇。雪的本意在结尾处似乎被遗忘了,抽掉了。换言之,雪词从过片以下写到最后变成了专论古今英雄人物(或风流人物),好像与雪没什么关联。这就偏离了“一篇诗只立一意”的原则和首尾呼应的原则。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八中曾将诗的起头、中间、结尾妙喻为“凤头、猪肚、豹尾”,他说:“大概起要(像凤头那样)美丽,中要(像猪肚那样)浩荡,结要(像豹尾那样)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括号内文字系笔者补加)陶氏此论,强调结尾即“豹尾”要响亮。何谓响亮?后人说法不一,陶氏当年最看重的是八个字:首尾贯穿,意思清新。以此对照毛泽东雪词,笔者认为:雪词的起头并非不漂亮、不俊秀,中身并非不饱满、不浩荡,雪词的毛病,主要表现在首尾不能贯穿和呼应,以至于结尾虽有力度但称不上响亮,压得住下片阵脚压不住全篇阵脚,从而模糊和偏离了雪意。此种首尾脱节的情形,使得雪词无法浑然一体,严重地影响了词境的整体美。
  
  二、关于字声
  
  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字声配合严密。倚声家填词,很注重审音用字,以求协律和动听,富于音乐美。毛泽东雪词是一首豪放之作,从词的上片、过片和结尾看,字声的配合恰到好处。然而,过片与结尾之间有两处吟咏起来音响效果欠佳。
  先看第一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依律,此中“惜”字为一字逗,是领格字,它带动后边由四个四言句构成的扇面对,因而被称为领格扇面对。倚声家认为,《沁园春》此处的领格字宜用读音较重、较清亮的去声字,若用入声字,便缺乏力度,带不动后边的扇面对。4这就好比火车头,要带动数十节车厢前进,动力小了是不行的。笔者翻阅《宋词鉴赏词典》(北京燕山版),内中载《沁园春》十一首,皆为名作。经查,各首上、下片的领格扇面对无一处用入声字领格。再查《宋词大辞典》(辽宁人民版),内中评介的《沁园春》名作共十首,各首上、下片的领格扇面对,亦无一处用入声字领格。由此可知,《沁园春》上、下片的领格扇面对不用入声字领格,已为有宋一代词家所共识。本此,毛泽东雪词下片的领格扇面对用一“惜”字领格,是大可商榷的。按“惜”字属古代入声,读音较低,较短,较快,较沉郁,总之是不够响亮,领格缺乏力度,与雪词豪壮的总体风格亦不太适应。说到这里,不妨反观词的上片:“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四句亦属领格扇面对。由于此中“望”字读去声,其音由高而低,较重,较清亮,故而领格很有力度。
  再看第二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依照词律,前二句的字声应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考成吉思汗一词,系元太祖铁木真的尊号,意为拥有四海的大汗,“汗”字读阳平,音同寒;成吉思汗四字的声调应为:平仄平平。这样,成吉思汗这个句子便不合词律。有人说,成吉思汗一词系蒙语之音译,岂论平仄?并据此认为,这是一代伟人冲破了格律的束缚,是一种大胆革新。此语初听堂而皇之,细思则不然。何哉?一是蒙语既然音译为汉字,倚声家用以填词,自然须合乎平仄格式。否则,四字句中如“松赞干布”、“努尔哈赤”等一大批音译词便都可以随便入诗入词了。二是高手面前,格律岂成束缚?冲破云云,恐怕是在为尊者讳。三是实际操作起来,雪词该二句根本用不着冲破平仄格律,只须稍作变动,前后倒装一下便能合律,即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掉换成“成吉思汗,天骄一代”,再与下句“只识弯弓射大雕”连接起来。如此改动后,吟咏起来声调非常自然、流畅,何乐而不为?笔者曾闻,毛泽东是很赞同“诗不厌改”这一传统的,雪词“原驰蜡象”初稿为“原驱蜡象”(毛氏手迹可证),后改“驱”为“驰”,大妙!又,《长征》诗“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拍”字经人指点,历经数次修改才最后定夺。本此,似乎可以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两句未作修改,在审音方面应属失误。
  
  三、关于怀古(论史)
  
  毛泽东自注雪词云,“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据此,雪词下片的怀古抒情,就不再是一般的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拈出了中国古代史上几个著名的英雄人物进行评论乃至批判,从而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思想内涵,上升到了论史的层面。既然一代巨人是在论古说今,批判封建主义,那么,仔细揣摩词意,“文采”、“风骚”应是借指文治,而“大雕”则是借指武功。因此,雪词这几句分明是在指斥封建统治者武功有余、文治不足。以下仅就“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一领格扇面对作些剖析。根据互文,它可以拆解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略输文采。由此可见,在雪词作者笔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人都属武功有余、文治不足之辈。这种等量齐观、忽视差别的指斥是很成问题的。从历史上看,秦始皇的确武功有余、文治不足,且有暴政留诸史册;宋太祖除了文治不足之外,武功方面也不出色,只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状态,未能实现全国大统一(当时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国等)。反观汉武帝、唐太宗,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史家誉之为“汉唐气象”。
  先说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刘彻大力推行汉初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王朝府库充盈,经济富足。政治上,着手解决西汉建国以来长期存在的王国问题,最终削除了割据隐患,巩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调集大军一再打败匈奴,维持了北疆的安定,开拓了祖国疆域。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从而促进了封建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说:“西汉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大经济学家大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大农学家赵过,大探险家张骞,以及民间诗人所创作经大音乐家李延年协律的乐府歌诗,集中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这是历史上非常灿烂的一个时期,汉武帝就是这个灿烂时期的总代表。”5对于这样一位著名的封建君主,我们能说他武功有余、文治不足吗?
  再说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最高统治者,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在封建帝王中统治时间并不算长。但他即位后,一改其父唐高祖弊政,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从而大大缓和了李唐王朝的阶级矛盾。他善于用人和勇于纳谏,并实施行之有效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重视文化教育和培养人才,终于造就了千古传扬的“贞观之治”,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为此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提供了样板,奠定了基础。而他本人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唐史专家胡如雷在其所著《李世民传》一书中谈到:“贞观之治在历史上放射出了夺目的光辉。”范文澜则认为:贞观时期“文治和武功都达到空前的盛况,唐太宗也就成为空前成功的皇帝”6。在我国古代史上,还没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可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武之道媲美,此人堪称千古一帝。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我们能说他武功有余、文治不足吗?
  总之,雪词在怀古(论史)抒情中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量齐观,是值得商榷的。很明显,汉武、唐宗二人与秦皇、宋祖二人相比有着霄壤之别,不可等量齐观。等量齐观式的怀古或论史,很难令人信服。
  
  四、结论及其他
  
  综上所述,毛泽东雪词存在着章法之病、字声之误和怀古(论史)之失,其缺憾不容忽视。该词问世以来尤其是“文革”以来,被人们不恰当地一再拔高,究其原因,有的是出于当年可以理解的反蒋斗争的某种需要,有的则是“造神”运动与个人崇拜之风使然,有的则是因袭了陈说,未作过细解读。总之,历史原因、政治因素、沿袭陈说等等局限,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毛泽东雪词的客观评价。
  愚见以为,毛泽东雪词在章法、字声、怀古(论史)方面既然暴露出上述种种瑕疵,就断断不能誉为“千古名篇”“压卷之作”或“前无古人”。因此,对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能评价过高,还是留待历史老人在时间的长河中进一步检验吧。
  最后,移录笔者此前所赋绝句三首:《品毛泽东雪词》,以作本文蛇足。拙诗云:
  
  笔底风光北国娇,冰原银岭气吞霄。
  奈何过片论英杰,写到篇终雪意遥。
  遮莫因人拜雪词,审音原可再评之。
  我探成吉思汗句,平仄相乖合救疵。
  秦宋汉唐有异同,风骚并贬太匆匆。
  若从文治论今古,刘李当年莫掩功。
  
  
  1刘彦和《文心雕龙·章句》。
  2吴乔《围炉诗话》卷一。
  3刘坡公《学词百法·填词起结法》。
  4参看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第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第39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6同上,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第106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