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在天堂和人间穿行的心灵
作者:李素梅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当我第一次阅读这些文字时候,我被罗素这种朴实深沉的叙述深深感动,感动我的不仅仅是文章的行文质朴,语言的掷地有声,而是作者那一颗至诚至爱的博大心灵,它使读者能在瞬间摆脱世俗的琐屑,精神境界因之而净化与升华。
这篇文章是《罗素自传》的前言部分,罗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中所追求的三件事情,即爱情、知识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读完文章,这种平凡而又伟大,单纯而又强烈的愿望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首先,这感动来自罗素的那一颗坦诚而热烈的心灵,来自于他生活中对爱情的不懈的追求和文章中对爱情意义的真诚而热烈的表述与歌颂,他对爱情的经验阐释使无数诗人的歌唱失去了光芒。他把爱情看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并且作为自己的人生第一追求,他把自己渴望爱情的心态,以及爱情给自己带来的天国般的幸福表述得如此坦诚和淋漓尽致,“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销魂,爱情使人销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他毕竟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罗素在爱情生活中是一个极富情感的人,婚姻中曾经四次结合与离异,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的谈话资料。罗素的行为我们不一定要赞成,但我们无法怀疑他对爱情的真诚。也许,我们被中国文化的蕴藉含蓄之风浸润得太久,对这种爱情至上的袒露表白不太适应,我们太多地强调了人的生命中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不能容忍一个人把爱情的价值放在这些意义之上,对罗素心仪已久的徐志摩在对完美的爱的追求中,屡遭社会非议并时时碰壁,作为文化先驱的鲁迅,也没有勇气向世人如此公开地袒露自己爱的心迹,难以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藩篱。我们曾经经历了羞于谈爱情和不准谈爱情的特殊时期,当自由到来时,我们已经不愿再谈爱情,因为爱情在生活中已经附加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罗素一生都生活在对爱的不懈追求中,并且享受着爱情带来的天国般的幸福,他把自己为爱情燃烧的心灵彻底地展示给公众,这在我们早已不谈爱情的今天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与感动。
其次,这是一颗智慧而谦逊的心灵。罗素曾经这样说过:“高尚的生活是由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因此,支配他人生的第二种愿望是“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有人说,回顾上个世纪的一百年,在学术思想界有两个人物最为显著,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罗素。罗素的一生涉猎哲学、数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之称,并在许多方面获得成功。首先,作为哲学家的罗素,他改变了西方哲学的进程,他从数理逻辑出发,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从而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一九五年他的哲学巨著《西方哲学史》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其次,他又是一个有卓越建树的数理逻辑学家,他的巨著《数学原理》(与怀海特合著),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认为数学是逻辑的一个分支,以此为前提构筑了庞大的符号公式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用新的观点看待数学知识的地方,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为本世纪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和空前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九五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曾高度评价了罗素的成就,“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罗素个人思想的高超,使他一直成为全球瞩目与争辩的中心,他自己除了不懈的写作与研究,也随时准备迎接任何战斗,未曾一日懈怠,在人类知识和数理逻辑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可以和牛顿在力学方面的成就相媲美。”知识的追求,使他更加理解了人类的心灵,知识的力量又使他感觉在无常的命运之上自己常常高踞于主宰地位,深邃的思想和广博的学问同爱情一样,成为罗素一生的激情所在,幸福所在,因为二者时时把他的心灵导向天堂。
再次,这是一颗悲悯仁慈的心灵。这悲悯来自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关注。罗素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一个学院派的书斋式学者,而是一个足迹遍及世界各国,关心人类前途,为人类的幸福和生存不懈奋斗和奔波的社会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以反战宣传罪而判刑六个月。二战期间,放弃早先的和平主义立场,主张用武力阻止法西斯的威胁。在一九五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频繁地参加社会活动,他抗议氢弹试验,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一九六一年,因主持反战静坐示威,八十九岁的罗素和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的监禁。他支持希腊和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一九六六年与萨特等人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一九六七年五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开庭,传讯美国总统约翰逊。一九六八年,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七年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罗素为人类的无休止的战争而愤懑,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而痛苦,他呼吁和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化,尽管他的理性主义思想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能受到很大的欢迎,但他依然是满怀自信,以乐观坚决的态度力排众议,不阿谀时俗,不随波逐流,言人所不敢言,不顾一切地讲出自己的真心话。所以,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安德斯·奥斯特林在授奖时曾说,诺贝尔奖推崇他,奖励他,不仅仅因为他在学术思想方面的杰出成就,“而是因为他能把精湛的哲学思想成功地介绍给大众,并用来关心大众。他一生的事业皆在于热诚地为公众的良知辩护。”还因为他是“当代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代言人,以及西方思想解放与言论自由的巨擘”这巨大的荣誉,罗素是当之无愧的。
就是这样的一个心灵,爱情的获得和知识的追求使他体验到了如在天堂般的幸福,但世界上触目皆是的战争、疾病、贫困和孤独又使他从圣洁的天堂回到现实的人间。他为整个人类的苦难和人类的前途而悲悯,而痛苦,并且试图改变这种痛苦,使自己的一生都处在不懈的奋斗奔波中。但他又清楚地明白,自己为人类命运的奔走呼告在人类无理性的贪婪面前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于是他只得深沉而又无奈地感叹“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感到痛苦”。这颗智慧而悲悯的心灵不得不在天堂和人间来往与穿行。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这更是一个担当起“伟大”二字的心灵与生命。
注:罗素此文翻译的版本很多,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题目是《我为何而生》,笔者采用的这个译本译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