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散文如诗

作者:余献勤 陈 霞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在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巨匠著称。他的作品以浓郁的抒情、诗意的语言、真挚的感悟、优美的意境赢得读者的喜爱,在国内国外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称为“散文中的抒情诗、风景画”。他使散文具有抒情诗的本质,被誉为“散文中的抒情诗人”。
  抒情小散文《小溪,鲑鱼在那儿嬉戏》创作于一九三九年,和《老厨师》是姊妹篇,并以《冬天的故事》为名发表在《三十天》杂志上。
  故事非常简单,讲述拿破仑的一个元帅在一个静谧的飞雪夜晚,跟随老乐师来到山林中,陷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之中,随后被拿破仑的士兵逮捕押走。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所有的抒情小说一样,作品的重心不在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而在传达人物瞬间的感受、内心世界和情感的变化。其中细节的选择、情绪的渲染与铺垫充分展示出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
  作者开篇就写出,故事是讲给你们这些抱怨人情淡漠的人们。“你们”就是指读者。通过文中元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淡漠”往往缘自你的内心,只要你心中有爱,世界美好的一面便向你展现。
  故事中作者没有具体叙述元帅的年龄、经历,寥寥几句便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战功赫赫的受到士兵爱戴的年轻元帅形象。黑黝黝的脸、几丝华发、脸颊上的伤疤是风霜和战火的印记。“经常裹着雨衣,在田野上的篝火旁入睡,在嘶哑的号角声中醒来”是与士兵同甘共苦的象征。无疑,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元帅。然而,作者似乎并不以战功论人物的高低,更为重要的尺度是人物的内心:丰富还是贫瘠,热情还是冷漠。于是我们看到,这位元帅“除了令人疲惫的行军和战斗,他一无所知”,战争已经侵蚀了他的心灵,让心灵变得麻木、粗鲁,内心和个人生活渐渐被遗忘,忽视生活中的美,直到这个宁静的冬夜来临。
  是什么样的夜晚唤醒了元帅沉睡的心灵,是什么力量让这位优秀的元帅敢于抛弃一切呢?
  首先我们看到宁静的冬夜:“周围是白雪皑皑的群山和青冈树木。万物沉寂,只有几颗星星在夜空中闪烁。”“被齐身积雪掩埋的小城一片静谧”。经过十二天紧张的行军之后,疲倦的元帅独自在旅馆中享受这份久违的宁静。如果没有乐师的贸然闯入,元帅经过一夜的休息,必然精力充沛地投入到随后的行军和战斗中去。然而乐师的到来,既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又打破了元帅内心的平静。
  在如梦如幻的炉火光中元帅陷入了沉思,以致他竟没有注意乐师走进来。征得元帅的同意,乐师弹起了心中追随已久的乐曲。美妙的音乐给元帅带来奇异的幻想,随之元帅内心的情愫悄悄醒来,渐渐产生了隐隐的渴望。这渴望来自对鲜活的生命的向往,以幻想的期待,它与往日粗糙的军旅生活格格不入。“这个晚上他虽然没有喝酒,但心中却充满了无限强烈的醉意”,以致他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到山林中去度过一个冬夜,“让别的都见鬼去吧!”直到雪橇驶近玛利亚·切尔妮的家时,醉意仍未消失。如此心情之下,元帅和玛利亚相见,迸射出爱情的火花。在此我们不想对元帅忽略自己的职责作道德评判,而是惊讶于帕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爱情的巨大力量。
  在情绪的渲染中风景描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作家自己所言,“大自然是冶炼情感的学校”。在他的美学观中“风景”并非作品的背景、环境,而是人物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更确切地说,人物对大自然的态度、与土地的关系,成为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中衡量一个人道德感的尺度。开篇中的元帅对大自然是漠不关心的,经年艰苦的军旅生活让他变得粗犷、豪放,不曾留意自己的内心,倾听心灵的声音。这样的心灵是残缺的、冷漠的。驻扎在伦巴迪亚的这个夜晚改变了一切。元帅注意到了夜晚的宁静,“周围是白雪皑皑的群山和青冈树林。万物沉寂,只有几颗星星在夜空中闪烁”。“被齐身积雪掩埋的小城一片静谧”;听到了迷人的乐曲,生起奇异的幻觉,心灵在静谧的自然中苏醒,开始感受到美;在前往山林的路途中看到的一切,连同雪花、森林、爬山虎、溪流、鲑鱼都令元帅陶醉。与大自然的亲近丰富了元帅的心灵,完善了他的情感世界。这时的他爱静谧的山林、宁馨的夜晚、爱整个世界。有了爱的愿望,当面对迷人的玛利亚·切尔尼,元帅才能不顾一切地投入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于是,爱、爱情让元帅曾经残缺的心灵变得完满,生命也由此变得丰盈。
  读完这篇散文,浓浓的诗意萦回在记忆里。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只有诗歌和散文的有机的融合,只有充满诗的本质、诗的生动的精华、清澄的气息、诗的令人倾倒的力量的散文才能是文学中最崇高、最动人的现象,才是真正的幸福。”静谧的小镇、美妙的音乐、飘扬的雪花、小溪中嬉戏的快乐的鲑鱼成为诗意印象中纷飞的形象,为这篇散文奠定了宁馨快乐的基调。浓烈的情感让这篇散文充满诗的本质。男女主人公情感的波动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表露出来。元帅听到老乐师弹奏的乐曲时,高筒马靴的马刺发出了声音;玛利亚初识元帅时手像寒冰一样冷、脸略带羞涩却光彩照人、手小心翼翼地缓缓掠过元帅脸颊上深深的伤疤,都暗示出男女主人公内心的变化。
  而人类情感中最美妙、最激动人心的情感之一就是爱情。帕乌斯托夫斯基是如何描绘元帅和玛利亚的爱情呢?作者只告诉我们元帅在护林人家中待了两天,这意味着他们的爱情故事只持续了两天。而这短短的两天对他们不啻长长的一生。两天中发生了什么样的爱情呢?作者没有流于描写爱情的甜蜜和浓烈的细节,而对爱情是什么做出推断。
  
  或许它是整夜飘飘扬扬的浓密雪花;或许它是鲑鱼嬉戏的冬日溪流;或许它是黎明前,当蜡烛燃尽,当星辰紧紧贴在窗玻璃上,只为照亮玛利亚·切尔妮的双眸时老树脂发出的笑声和芳香。有谁知道呢?或许,它是搭在带穗肩章上的裸露的纤手,是抚摸巴乌姆维斯冰冷头发和缀有补丁的燕尾服的纤指;或许爱情是男人的心灵为他从未料及的柔情、抚爱和林间夜晚断断续续的低语而流下的泪珠;或许爱情是童年的再现。有谁知道呢?或许,爱情是别离前的绝望心情,当心儿往下沉,当玛利亚·切尔妮神经质地抚摸着房间里的墙纸、桌子和那扇门——她爱情的见证。或许,爱情是女人的尖叫声和昏厥,当窗外呐喊骤起,亮起一簇簇火炬,指挥官一声令下,拿破仑的宪兵便跳下坐骑,冲进屋子,根据皇帝的口谕逮捕元帅。
  
  作者用借代的手法将与男女主人公的爱恋有关的事物或动作代替爱情的抽象定义,既让我们猜测到他们的悲剧爱情结局,又让我们体会到爱情动人心魄的感人至深的力量。这里有带来爱情的飘飘扬扬的浓密雪花、鲑鱼嬉戏的冬日溪流;有记录了恋爱女人的快乐的老树脂发出的笑声和芳香,有记录男人感动的泪水,有铭记了女人离别前的绝望心情的物品,有记录女人因离别而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尖叫声和昏厥。这八句排比不禁令我们联想到俄国纯艺术派诗人阿·费特独创的“意象并置、画面组接的”的诗行(《轻轻的絮语,怯怯的呼吸》《这是清晨,这是欢乐……》)。在这里作者把一个个跳动的画面组接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大画面,让时间和空间高度浓缩,而把思想、情感隐藏在画面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捉摸、去回味,从而这篇散文便具有了诗歌的本质,有了诗歌形式上相近的美。
  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说:“当散文达到完善的地步时,它实际上便是真正的诗。”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最根本的区别是是否有韵律。当散文具备了诗一样的内在韵律时,当散文中的词语如同在诗歌中一样,和别的词语发出和谐的音响、光彩和芳香时,诗意的语言则最后让散文成为真正的诗。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沿袭了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和布宁的和谐散文的传统,追求词语声音和色泽的婉转、优雅与和谐。
  整篇散文洋溢着由淡及浓再至淡的抒情氛围。虽然开篇并没有使用带感情色彩的词汇,但不断重复的简洁句式本身就像舒缓的序曲,带着读者进入抒情的空间。而其中所写的内容让我们对元帅眼前贫瘠的内心生活产生担忧。“万物沉寂、静谧和宁静”之后快乐到来,于是我们听到快乐的音乐:“城市四周深浅不一的积雪发出清脆的声音,冬天在歌唱,所在青冈树上缀满沉甸甸的白雪的枝条在歌唱,甚至连壁炉里的火苗也在浅唱低吟”;看到大自然也充满欢乐和生命力:银白色的大地,融化的雪花,想煨暖生命的汁液的黑色的爬山虎,还没有结冰的溪流,嬉戏的快乐的鲑鱼,留意到主人公相见时的激动和那种“千年之后终于等到你来的”喜悦。在抒情插笔中情绪达到高潮,平行的句式“这是……,这是……,这是……”也让情感再次经历从平静到歇斯底里的绝望的过渡。最后它又在阵阵林籁声和老乐师感动的泪滴、呢喃的忧郁话语声中平静下来,直至消失。正如老乐师所讲,“生活有时就像是一首乐章”,作品也用音乐的节奏与生活相呼应,每个词语发出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忧或喜、或高或低的音调与色泽,形成婉转起伏的韵律,这种内在的音乐性为作品增添了和谐的诗意。
  讲到帕乌斯托夫斯基时,苏联作家索洛乌辛曾说:“一个作家的名字就好像一根魔术棒,刚一触及一面无缝的墙——在你面前就立刻出现一个美好崭新的世界,在这个艺术国度中遨游是那么有趣、那么有益与甜蜜。”今天这篇散文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美好崭新世界”的一隅,在为作者的技艺折服的同时,我们还为两位主人公唏嘘长叹,是爱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明晰,是爱让生活变成了美妙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