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0期


把学生引进探究的境界

作者:李安全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但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但是,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还需语文教育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丰富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为了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为了促进文学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有效地进行,《名作欣赏》在二○○二年第二期创办了“语文讲堂”专栏。到二○○三年八月号为止,在本专栏中已刊登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文章七十三篇,涉及到《琵琶行》《锦瑟》《荷塘月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那一只蟋蟀》《山民》《我的空中楼阁》《项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古今中外文学名篇(著)四十多篇(部)。这无疑是为广大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和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切实的帮助。本文试图从“讲”这一问题切入,结合《名作欣赏》“语文讲堂”专栏的一些文章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探索来讨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希望能够引起专家和同仁的关注与指导。
  
  一、语文离不开“讲”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流派的语文教学都不反对“讲”,任何一个语文教师乃至语文教育家都不反对“讲”。比如孔子,他作为中国最古老最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培养的弟子有三千余,其中贤士有七十二。可谓成绩卓著,名垂青史。从教学方法方面来分析,其教学艺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孔子带领弟子坐着牛车,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培养学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与务实精神,——或许,这就是要让学生在行动和实践中去体验、学习、创新,按照现代的“学理”还可以美其名曰“行动学习法”或“行动教学法”。但是,另一方面(或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在于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坐而论道”。孔子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启发诱导,举一反三。学生呢,或是俯首帖耳,悉心谛听;或是参与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或是相互争辩,在讨论和争鸣中走近“真理”,——或许,这就是讨论式、启发式、“对话式”,这里强调的也是自主与合作。当然,这里的“对话”恰如王富仁先生所言,“教参是教参编写者与中学语文教师的对话,是教参的编写者说给中学语文教师听的;教学过程是中学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主要是教师说给学生听的。”(王富仁《教材·教参·教法》王丽主编《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P6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2月)当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这里的“主要 ”一词,既然有主要,当然就还有次要的一面,也就是学生说给教师听,学生说给学生听,也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
  然而,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由于一味地强调“变革”强调“创新”(实际上只是在“变”和“新”字上花了很大的工夫),于是乎怀疑“传统”,否定“传统”,甚至叛逆“传统”,摒弃“传统”。语文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听不到老师精彩的讲解,听不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话语”。崭新的“现代化”的语文课就是“满堂问”:教师设置种种问题种种圈套,学生总是在揣摩“导师”的“心思”,揣摩“导师”需要得到的“回答”,小心翼翼地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小心翼翼地将自己课前在各种参考书上抄下来(如果是公开课则需要背诵,甚至在课前还进行精心的“预演”)的“标准答案”大声的“朗诵”出来,这才能获得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掌声。——由此可知,语文教学已经自觉地从“说不尽”的“传统”跨越到了一个“现代化”的陷阱。
  可贵的是,《名作欣赏》“竟然”开设了一个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专栏“语文讲堂”。在这里,“鼓励‘撞车’,提倡‘同题共赏’”(《名作欣赏》2002.2P111。说明:下面只注明作者、年份和期号);在这里,大张旗鼓地“讲”,“肆无忌惮”地“讲”,毫无隐讳地“讲”,随心所欲地“讲”,——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学的“自由”境界吧!或许这种堂而皇之的“举动”有些不时髦不摩登不“与时俱进”,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理念却是可以真正地促使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语文课堂增添了一丝“创新”的风气,或许它终将促进了语文教学健康地发展。当然,这美好的动机与愿望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成为明天的现实。——但是,《名作欣赏》的“义举”毕竟是“可歌可泣”的,作为中学教师,我为之击掌为之欢呼。
  
  二、语文教学到底应当“讲”什么
  
  语文教学必须“讲”,这是真理。但为什么我们(包括教师、学生乃至全社会)又是那么讨厌“讲”反感“讲”呢?一言以蔽之,我们讲“多”了,讲“错”了。由此可知,首先,我们要精讲;其次,我们要讲到“点子”上,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要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要从学生探究的需要出发,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简单地说,我们的“讲”要将学生引进一个创新的情境,要将学生引进探究的境界。下面且分四点略加说明。
  第一,要精讲。我们反对的是“满堂灌”,“满堂灌”的含义有三:一是“灌”,二是“满堂”灌,三是学生不愿意接受“灌”。这三者合而为一就是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悲剧。同样地,我们也反对“满堂讲”。如果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只“讲”二十分钟,学生活动(包括讨论、复习、练习、消化吸纳等)二十分钟,或许就是一堂很好的语文课了。当然,这里有两点必须申明:一是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地决定语文课的形式应当是多样的,我们切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限定语文教师的“讲解”一定不能超过二十分钟;二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由”地学习探究,切不可用种种的形式将学生的活动限制起来。
  第二,要讲到“点子”上。这里的“点子”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启发”;用韩愈的话说,就是要“解惑”。比如,在学习《项链》时,学生就是不明白莫泊桑到底是歌颂玛蒂尔德还是批判玛蒂尔德,因为莫泊桑太“冷峻”,总是把他的感情倾向隐含在“文本”之中。我们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去感悟、揣摩、发现。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应当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解”“别解”“细读”“精读”介绍给学生,给他们一种新的解读,让他们从中领悟到解读的方法和路径。这里,我们可以将《生命是多么变幻莫测啊——试用“微扰论”分析〈项链〉的主题》等文章(《名作欣赏》2002.6;2003.2,2003.4)介绍给学生,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关于《项链》主题的多种观点,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分析小说主题的种种具体方法。
  第三,要讲出新意。“新意”自然是相对于比较传统的现成的结论而言的,过去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让学生反感甚至讨厌,就是因为教师照本宣科,只讲教学参考书,只讲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只讲“一家之言”,陈旧、古板、狭隘甚至偏颇,缺乏时代精神,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探究精神。——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反对的不是“讲”教参和答案,我们反对的是“只”讲教参和答案。我们主张的是要在让学生了解教参和答案的同时,要多方面地了解新的信息和新的解读方法,教师的“讲解”要“多元化”,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相关的信息和最新成果。《名作欣赏》“语文讲堂”专栏“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努力为广大师生提供欣赏文学作品的新视角、新见解和新方法”(2003.2P111),专栏中的文章都是针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作”来发表个性化的见解,不乏新颖独到的创见,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关于《荷塘月色》的内蕴的理解虽说不上是众说纷纭,但也是比较“多元化”了。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教参的观点,或许还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姚勇先2003.4)《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己》(孙绍振2003.8)。当然作为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或者说,作为教师首先必须不断地接受语文教学和语文研究的新信息、新方法和新经验。
  第四,教师要大胆地讲解自己的感受、理解和“发现”。“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他们都必须直接阅读和欣赏作品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感受和理解它的思想或感情”,“教师不但要懂,同时还要有超于‘懂’的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细致、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课文”,“教师要按照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讲,按自己的学生能够喜欢、能够更好地接受的方式讲”。(王富仁《教材·教参·教法》王丽主编《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P5—6)比如,我就认为《荷塘月色》的主题是“对已逝爱情的追忆和怀想”,教学中,我把我的“理解”讲给学生,让他们讨论、批判。我认为《黄鹂》的主旨是双重的:一是对艺术的观照,二是对生命的观照,教学中,我也把我的“想法”与学生交流。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不但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还大胆地“讲”了我对陶渊明的“任真自得”、“本性”的理解,“讲”了我对诗歌中的“性”、“虚室”、“自然”的理解。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两点:第一,我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不但是我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经验来感受和理解作品之所得,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当今“大家”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言之成理”才可能“自圆其说”。第二,我这样“讲”,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接受和赞同我的感受和理解,我只希望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三、你讲我讲大家讲
  
  正如上文所言,语文教学的“讲”不是要让学生只是局限于理解教参和记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了解语文的基本经验,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学生引进探究的境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索、发现和创造。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促进学生进入积极探究的状态呢?单就一个“讲”字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要让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要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作家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具体而言,就是不但要让教师“讲”,还要让学生“讲”。孙绍振先生在《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己》中也明确地提出,语文教学要“努力改变满堂灌的传统做法,把和学生对话作为教学的指导方针”。(2003.8 P18)下面着重谈两点:
  第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展开充分的讨论,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和“讲堂”。
  我们不但要反对“满堂灌”,我们也要反对“一言堂”。所谓“一言堂”就是整个课堂都由教师一个人“讲”,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话语霸权”。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尊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我们首先就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体味、讨论、研究,让学生在真正的“自主”体验中去感悟和发现,让学生在相互的切磋中获得知识,获得进步。
  “笔谈”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讨论”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我就曾经选择了几首诗歌,让学生自己去朗读、体味、发现,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写成读书札记在全班交流,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同学还写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当然,学生讨论也好,学生笔谈也好,作为教师自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参与到其中,与学生共同体验,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用现代的语言,就是要“双赢”甚至“多赢”)。
  “专题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也有利于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研究”中体验,在实践中“发现”,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见拙作《专题研讨和语文高考》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月刊1996.10;《专题研讨式语文教学法》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月刊2000.1)
  第二,组织和指导学生讲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
  语文课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也是一种新鲜而有趣的教学方式。在教《鸿门宴》时,我让五个同学承担了“讲课”任务。具体地说,就是每一个同学具体负责一至二个自然段的分析讲解,以“语言”的理解和分析为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广泛地查阅资料,认真地钻研、备课。在反复修订“教案”的基础上,同学们登上讲台,倾情讲解。台下的同学也听得非常认真,并不时地提出问题,和台上的“小老师”展开讨论。当然,于此必须说明的是,要指导学生讲课,教师并不轻松。一方面,教师要对讲课的同学进行具体的指导: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料,解答各种疑难,提出具体的参考意见,对同学的“讲课”情况作出评价。另一方面,在学生讲解完毕之后,教师还要查漏补缺,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必要的补充,对课文的学习作出总结,精心设计新颖、实用而有价值的练习作业。
  要而言之,相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语文讲堂”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名作新读’式的‘名作新赏’(唐韧语,2003.8)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新解”“别解”“精读”“细读”以及更多“新”的解读方式和途径,更主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讲”的理念、“对话”的理念、探究的理念、个性化阅读的理念、“鼓励‘撞车’”的理念、“同题共赏”的理念(陶渊明在《移居》其一中也表现了良友“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欣赏”“名作”之乐)等对语文教学具体丰富而严肃的启发。我们作为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站在“语文讲堂”上,应该给学生“讲”些什么,应当怎样“讲”,似乎首先就应当走进《名作欣赏》的“语文讲堂”中来,因为只有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然后才可能通过“语文课堂”将学生引进探究的境界,才可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