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9期
远离都市尘嚣的寂寞生存和农家诗意
作者:张娇娇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有许多遁迹尘世、隐逸山林的高人逸士的作品,他们厌倦了黑暗官场里的勾心斗角,企盼着在远离尘嚣的山川林野中,寻求没有纷扰的恬淡与寂寞,赞扬着闲适无忧的田园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田园居》)。看陶渊明笔下的这种居住环境,很能使人想象出他所度过的是那种衣食无忧的悠闲岁月。所以鲁迅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悠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哪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鲁迅全集》第6卷,223页)然而,对普通劳动者而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他们一直就是这样生活着,既品尝不到其中有什么诗意,也感受不到其中有什么痛苦,生活一样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
短篇小说《上边》,写的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生活。读着这篇似乎近乎乏味的生活记事,好像觉得生活也似乎停滞了,停滞在人的原始的本能的生活状态中。
这是我们这个飞速前进的、日新月异的时代语境下的另外一种生存状态。山外的世界精彩纷呈,横流的物欲,激发起了人们无限的物质追求。缤纷的色彩,扰乱了人们本来就并不坚强的神经。亲情淡薄乃至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金钱的利诱和物质的交换,看起来,生活好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以霓虹灯般的闪烁,装点起了人们五光十色的梦幻,可是一旦遭遇到追求的失望与财富的倾覆,世界便也变得灰暗一片。所以,在读着《上边》这样的作品,倒也可以让我们把心态放得平和起来,去冷静地咀嚼着乡村生活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甜美、简单的韵味和淡淡的诗意。
这不是世外桃源,儿子要去城里工作,村子里的老同学也一样要与他们家来往互助,这里只是远离了都市里的纷扰的平静的乡村,是弥漫着浓浓亲情的一首田园抒情诗。构成这首田园抒情诗的意象,就是那些整天与刘子瑞夫妇做伴的土地、石头、房子、玉米、鸡、狗、驴……以及他们的儿子。对《上边》里的那个主人公刘子瑞夫妇来说,没有额外的贪欲和奢侈的愿望,但也没有失落的凄苦和空虚的感叹,生活只是像流水般的平静,每一天都活得有滋有味,充实而又充满了乐趣。
在城里的人们对荤腥的食物已经感觉烦腻了、没有滋味了的时候,这里的农家的粗茶淡饭依然保留着扑鼻而来的芳香。女人做的是稠粥:“洗好了山药,那锅里的水也开了,便下了米。锅里的水刚好把米埋住,……水开了后,那米便被煮涨了,水不见了,锅里只有‘咕咕嘟嘟’的米,这时候刘子瑞的女人便把切好的山药片子一片一片放在了米上,然后盖了锅盖。然后呢,便又去捞来一块老腌菜,在那里‘嚓嚓嚓嚓,嚓嚓嚓嚓’地切。然后是,再用水淘一淘,然后是,往老腌菜丝里倒一点点麻油。这样呢,饭就快要做好了。”在儿子回来的日子,做的是倭瓜饭:“倭瓜硬得简直就像是一块石头,这是多么好的倭瓜,但还是给切开了,她一下一下把籽淘尽了。锅里的水也要开了。她把玉米,先放在锅里,倭瓜再放在玉米的上边。”儿子请了同学来帮忙修房子,饭菜自然要丰盛些,“要炒一个鸡蛋韭菜,韭菜就在地里,还有一个拌豆腐,还有一样就是烩宽粉。总是先炖肉,肉炖好了,别的菜就好做了,和豆腐在一起再炖就是一个肉炖豆腐,和粉条一起做就又是一个肉烩粉条子,还要有一个山药胡萝卜,也要和肉一起炖……再弄一大锅稀粥,等人们干完活儿就让他们先喝两盅,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蒸糕。”“女人先用大锅熬粥,儿子从小就喜欢喝豆粥,她在锅里下了两种豆子:小红豆和绿豆,想了想,好像觉得这还不够,又加了一些羊眼豆,想了想,又加了些小扁豆”。儿子要回城里去了,中午就给儿子吃擀面条,接风的饺子送风的面,于是就揉面,“面是用井水过了一下,这就让人吃着舒服”。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吃饭时你谦我让的繁文缛节,亲情的温馨与体贴,都蕴涵在那些周到细致的考虑中,连做饭的一应动作程式,都让人感到其乐融融的甜美的柔情。
那里的房子都是石头盖的,“石头是那种白色的,给太阳晒得晃眼。村子里的道路原是曲曲弯弯的,曲曲弯弯的道路也是石头铺的,是那种圆石头,起起伏伏地铺过来铺过去,道路两边便是人家,人家的墙也是石头砌的”。刘子瑞家的房子漏雨了,儿子请来了他的同学,给房子上一层泥,他“把切成寸把长的莜麦秸和到泥里去,莜麦秸先在头天晚上用水泡软了,土也拉回来了,都堆在院子外窄窄的村道上,反正现在也没人在那村道上走来走去。刘子瑞的儿子把莜麦秸先散在土堆上,然后用耙把莜麦秸和土合起来,这是个力气活儿,规矩的做法是用脚去踩,‘咕吱咕吱’地把泥和草秸硬是踩在一起”。给房子上泥,更是一个很细致的活儿,“人们上完了第一层大䌷泥,要等它干干,到了明天就再上一层小䌷泥,再等它干干,然后还要上去再压,把半干的泥压平实了”。劳动,在作者的笔下已经变成非常优美的生命活动,在人们的耐心而又细致的劳动里,包含着谨慎的程式和无言的认真,无论是为自己的还是为朋友的父母修补房屋,都以那种朴实的动作,在无需言说的操劳中,默默地表达着对亲人的关爱和责任。
玉米是这篇小说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小说里多次写到了这种与北方农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作物,甚至把它拟人化地描写成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今年的雨水又勤,那玉米就长得比往年格外好,绿得发黑,年轻力壮的样子”,“路边的玉米长得真壮,绿得发黑,一棵挨着一棵,每一棵上都吊着一两穗大得让人吃惊的棒子,真像是好后生,一伙一伙地站在那里炫耀他们的大玉米棒子”。和玉米一样的是高粱,“穗子头都红了,红扑扑的,好像是姑娘,挤在一起在那里站着,好像是,因为她们看到了玉米地那边的大棒子,害羞了,脸红了”。可爱的庄稼,可爱的农家生活,只有热爱生活的庄稼人,才会以如此喜悦的心情,会以如此深情的目光,去看待那些经过自己亲手耕耘、种植、伺弄过的作物,把他们看得像是有生命的人,是与自己朝夕相伴的朋友或亲人。
鸡、驴、狗、鸽,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它们与人朝夕相处,已经成了农家的朋友。在刘子瑞家的院子里,“左手是三间矮房,窗台下就是鸡窝。右手是一间牲口棚,那头驴在里边站着,嘴却在永远不停地动……紧靠着牲口棚是一间放杂物的小房,房顶上堆满了谷草,房子里是那条狗,来了人会扑出来,却给铁链子拴着”。在这个寂静的农家小院里,动物们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在透露出无限的生活情趣,给这个小院增添了丰富的生活色彩。那些鸡在狗的身边“寻寻觅觅,有时候呢还会感情暧昧地轻轻啄一下狗,亲昵中有些巴结的意思,又好像还有些安慰的意思在里边”;它们还“在院子里到处刨食,这里刨一个坑,那里刨一个坑,坑里有什么呢?真是让人莫名其妙”;有两只几乎脱光了毛的鸡,“别的鸡也许是嫌这两只鸡太难看,便不停地去啄它,你啄一下,我啄一下”,它们长得真是难看,“红红的,腿又是出奇的长,每迈一步都很夸张的样子,啄食的时候,要比别的鸡慢好几拍,好像是,那只是一种试探,看看别的鸡是不是同意自己这么做”。这个农家小院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印象派的绘画,把生活的全部乐趣,在这些色彩各异的动物们的身上呈现出来。
母爱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基调。对刘子瑞的女人来说,儿子是她的惟一的牵挂和精神寄托。尽管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可人们常说的“生的不如养的亲”,也让刘子瑞的老婆体验到了这句话里所包含的深情,那就是“牵肠挂肚”,小时候,要背着儿子,送下去上学,放学的时候,还要再下去把儿子背回来,一直背到上四年级。以后就是每到放学的时候,“刘子瑞的女人就坐不住了,要到院子外面去等,等过了时候,她便会朝外走,走到村巷外边去,再走,走到下边的那棵大树那边。再走,就走到村外了。那小小的影子呢,便也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点一点大起来也就走近了”。直到儿子已经长大,进城工作了,一举一动仍然牵动着她的思念,“天下雪了,刘子瑞女人就会想儿子那边冷不冷?刮风呢,刘子瑞女人就又会想儿子那边是不是也在刮风”。儿子爬上房顶去修房子,她也要爬上梯子去给儿子送水;儿子踩泥,她就站在旁边跟着使劲。儿子要回城了,她更是不知所措,“她慌慌张张去了东屋,去了西屋,又忘了自己要做什么?站了一下,又去了院子里,儿子穿回来的衣服她都给洗了一过,都干了。她把衣服取了下来,放在鼻子下闻闻,是儿子的味儿。儿子穿回来的那双球鞋,她也已经给洗了一过,放在窗台上,也已经干了。她把鞋放在鼻子下闻了闻,是儿子的味儿……”儿子走了,刘子瑞女人更是失魂落魄一样的,“嘴角抽了抽,像是要哭了”。只有母亲,才会有着这般血脉相连的挚爱与惦念,这是其他任何感情都无法替代的。
在这样一个快要荒芜了的山上边的村子里,一切都似乎还保持着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生活气息,也好像弥漫着一丝淡淡的温馨与甜蜜,而这种甜蜜,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因此,我们读着《上边》,就好像在欣赏着一幅“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那样淡淡的水墨画般的乡村风情,勾起我们对农家生活的向往与钦羡。正如一篇小说里所说的:“辣味总是一下子就能尝到,甜味却埋得很深很深。要有耐心,要有善意,要有经验,要知觉灵敏。”在小说《上边》里,就埋藏着物质社会里所感受不到的甜味,是充满着至爱亲情的温馨、安详、宁静,是母亲的一份牵挂,是游子的心灵的家园。这里的一切甜味,都需要我们慢慢地咀嚼、体会与品尝。
当然,我们也许可以把这里所描写的一切看做是一个远离现代生活的乌托邦,这里的生活情调,传达出来的也是一种与我们置身其中的以消费为时尚的消费时代格格不入的趣味和向往。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土地、母亲和家园,不能忘记养育了我们的这片深情的天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作家用笔墨文字构筑起来的“第二世界”。在这个被作家创造出来的像幻影一般的世界里,即使明知一切都不过是虚幻的预设,却也一样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净化,把已经变得越来越粗糙、越来越物化了的心理、感情、欲望,打磨得细腻而纯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保留一片纯洁而美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