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8期


一曲女性主义的颂歌

作者:李书生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千多年来,一直以其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质朴明快的民歌特色而被广泛传诵,它所表现出的刚健清新的豪迈气概更被后人所推崇,因而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传统选目。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木兰诗》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花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行为,尤其对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挖掘得相当深透。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将其主题概括为:“《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这种说法接近了文本主题内涵,对正确理解《木兰诗》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也是大有裨益的。但对这首诗的分析仅仅停留在爱国主义思想和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理解上就显然有失肤浅和概念化。历来的教学参考书中,一向缺乏文化价值内涵的发掘,这对面临改革的语文教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本文从文化价值层面对《木兰诗》做一简要阐释,以此来推动对《木兰诗》认识的更加深入。
  《木兰诗》一千多年来之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传诵,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本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首先,《木兰诗》表现出木兰作为女子所具有的平等意识,这是对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男权意识的挑战。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男治乎外,女治乎内”是自古就有的一种重男轻女的文化观念。所以女子不能像男子一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譬如科举、做官、参战等。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过女皇帝、女状元、女诗人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但由于男权主义的压制和束缚,根本不可能成为气候。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女子的成功不过是男子统治世界的一种点缀罢了,女子能力再大也不能获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即使是西方社会也莫不如此。莎士比亚有句名言:“脆弱呵,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可见,在封建意识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女子要想获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是多么的艰难。《木兰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里面既有木兰智慧的显现,更有木兰作为女子不得不如此的无奈。其中的辛苦和尴尬也许只有木兰知道。不然她何以要女扮男装呢?可贵的是木兰不卑视作为女子的自己,她之所以要代父从军,不仅仅是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充满着自信和勇气,有着与男子同样的“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木兰诗》带给我们的是木兰在争取女性与男子同等权利上所获得的极大的成功。
  其次是木兰身上散发出的个性独立意识。木兰所处的时代相对于前后几个朝代而言较为开明一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兰有一双不存在重男轻女意识的父母,应该说木兰是较为幸运的。她至少没有顽固刁蛮的父母和其他家人阻止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而且从木兰的“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和木兰辞谢高官厚禄回家后一家人欢天喜地的场面,可以看出,木兰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并未完全被封建伦理道德意识所浸染的充满欢乐的家庭中。木兰能代父从军,一方面因家中的客观条件,“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使她不得不如此,但更重要的是她在关键时候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不愿在国家危难之时袖手旁观,在家中无人可以上战场的情况下,仍然坐在织布机前“唧唧复唧唧”,做只有女人才能做的事情。她要走出去,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最壮烈的事业之中,实现生命意义的最大价值。当然木兰所处的时代不可能允许她同男子一样名正言顺地去干一番大的事业,但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女扮男装投身于男子所统治的战争之中,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独立意识得以张扬的具体体现。
  再次,木兰自身表现出的平民意识,与封建文化观念中的官本位意识形成强烈的反差。在《教学参考书》中有一篇题为《木兰诗的思想倾向》的文章,把“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说成是木兰和《木兰诗》作者的无奈。文中说:“木兰的还乡,决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偏颇。曾被法国总统密特朗誉为“法国和全世界最杰出的女作家”的西蒙·波娃在《第二性——女人》中说:“女人第一件要做的是在痛苦和骄傲中放弃传统,然后在蜕变的过程中从事她的学习:也就是说在自由之中生活。”封建政治观念和文化意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官本位思想,打仗立功固然有政治上的崇高的因素,但对个人而言很大成分也是为了得到高官厚禄,这已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一个重要内涵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木兰恢复女儿身能做“尚书郎”,这是多少男人所期盼的,甚至为此而奋斗一生。当然木兰真的成了“尚书郎”也是为当时社会所不容的。但从诗中的“爷娘”、“阿姊”、“小弟”等一家人对因木兰回家而欢天喜地的情形看,尤其从诗中连用六个动词:“开”、“坐”、“脱”、“著”、“当”、“对”描述木兰回家后的那种兴奋、惬意、满足和喜悦的心情,木兰及其家人从内心深处并没有把得到高官厚禄后的生活看得比原有的平民生活更高贵。这就绝对不同于苏秦所感叹的“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了。由此看来不能把木兰的“不用尚书郎”仅仅看做是木兰或是作者的一种无可奈何。它更大程度上表现出木兰淡薄名利不慕富贵的平民意识。这种观念意识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从《木兰诗》所表现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印证了《木兰诗》产生的年代不应是唐以后,而应该形成于较少受到汉民族封建意识影响的北朝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木兰诗》具有的对封建政治体制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精神是古代诗词中所少有的,这恐怕也是该诗之所以被世人广为传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