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8期


也谈“两棵枣树”

作者:褚连波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名作欣赏》二00三年第二期,有一篇关于鲁迅的散文诗《秋夜》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对《秋夜》的第一段“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写法做了解释,结论是鲁迅的目的“不是让读者看到两株枣树,而是暗示读者以适当的速度在后园中向墙外转移目光,经过一株枣树、再经过一株枣树,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也就是说,鲁迅关于两株枣树的描写不具有思想表达的意义,只是一种叙述的手法。我不赞同张大春先生的结论,也不同意杨邪先生的看法,提出来以与方家讨论。
  按照张大春的理解,鲁迅是在努力让读者随着他的目光审视他所见到的一切,试图让读者理解他的《秋夜》。但是考察一下鲁迅散文诗创作时的心态和目的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鲁迅的散文诗以晦涩难懂著称,这一方面是由于散文诗中蕴涵着他的希望与绝望相交织的矛盾心态,但同时也是因为鲁迅不希望青年人读懂他的散文诗。因为它太黑暗了,即使是暂时的亮色也很快被否定:在《秋夜》中,他赞扬了枣树伤痕累累但仍坚韧战斗的精神,但接着又用令人悚然的似真似幻的“笑”否定自己的感觉。鲁迅不希望将这种使人备受煎熬的情绪传染给他人,所以他的散文诗集《野草》采用了暗示、象征、意识流等表现手法,运用心灵独语的方式,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与痛苦心境。
  《野草》是鲁迅最具个人化的抒写,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不愿意青年读懂他的这本集子,不期望引起共鸣,这也是他的散文诗集与小说集、杂文集艺术特色与风格不同的原因:鲁迅的小说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具有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因此,他的小说多用写实的手法,并且期待读者的阅读共鸣;他的杂文则是他针砭时弊的战斗武器,必须明白易懂;散文诗则是他苦闷心情的流露,他期望青年不会有与他一样的遭遇和心境。所以说鲁迅所使用的这个“奇怪而冗长”的句子,既不是运用语言的情趣(鲁迅是最反对情趣的),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引领读者的视线,它是鲁迅表达复杂情绪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否则,主张用最节俭的笔墨来作文的鲁迅,完全可以不用这种写法,因为两株枣树和一株枣树的“况味”实在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枣树是作为一类形象的象征整体被描述的,更何况这个句子并不“冗长”(只有十三个字),它只是有点“奇怪”。
  那么,“奇怪”的用法中到底包含了什么意义?我认为要理解鲁迅这种特别的写法,需要结合他写作时的心境和整篇文章的内容。首先,是鲁迅创作当时的心境。《秋夜》创作于一九二四年,这是他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肉体经受着疾病折磨的时期。就在此前一年(一九二三年),鲁迅遭受了“兄弟绝交”和肺病发作的双重打击: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四日,鲁迅与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发生严重冲突,当晚“自具一肴”在自己房内用餐,七月十九日,周作人亲自送来绝交信,二人就此绝交,八月二日,与朱安一起搬出八道湾十一号寓所,十月一日,开始连日高烧咳嗽,肺病复发,持续一个多月,才逐渐康复;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一日,往旧宅取书和什器,又与周作人夫妇发生严重冲突。有关周氏兄弟失和的原因,有众多的猜测,但不管真相如何,此事对两人的打击确实都很大。鲁迅为此事十分的伤心。在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秋夜》中,那被人打尽了枣子、对他人而言已毫无价值、满身是伤的“枣树”,用树枝护住伤痕的描写,很像鲁迅独自默默地医治“伤口”的情形。
  其次,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如果说鲁迅只是为了引领读者的视线,那么他有一个更好的选择:用下文即将出现的“小粉红花”来代替“枣树”,变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内开着小粉红花,墙外有两株枣树”,叙述有了层次感,读者也会理解,但“况味”完全变了,与整篇文章的凄凉氛围也不符合。我们可以看到,《秋夜》中虽然出现了能给人以希望的意象:毁灭(冬天)将来时仍怀抱幻想的“小粉红花”、顽强战斗的“枣树”和向往光明的扑火的飞虫,但是全文弥漫着的却是悲凉的、伤感的、孤独的情绪,尤其是那充满鬼气的“笑”,更增添了文中的绝望和虚无之感。这样的心境与文章第一段“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所定下的单调的孤独的基调是分不开的,如果换成另外一种表达,对读者的阅读不会有影响,但却会影响鲁迅心境的传达。
  综上所述,我认为鲁迅关于两株“枣树”的描写不仅是叙事的手段,还具有情感表达的意义:(一)为整篇文章的写作奠定基调,突出萧条、孤寂的氛围;(二)是表明“我”在寻求同志者,以移情的手段获得归同性共鸣:在秋夜的环境中,作为人的“我”与作为枣树的“它”有着共同的性格——伤痕累累、毫无希望却顽强战斗;(三)以“枣树”的战斗身份和所处的看似庞大实则空洞的敌对环境自况:空虚阴冷的天空是“枣树”的对立物,空虚冷漠的“无物之阵”则是“我”所要单独面对的敌人;(四)是为了突出“我”与“枣树”的不同命运:前者的战斗是孤独的绝望的,感觉是值得怀疑的(“笑”),而后者是有同道者的,希望与战斗是坚定的。
  鲁迅的思想是复杂的,在他的作品中以他的散文诗最难读懂,虽然关于鲁迅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这些研究只能是对鲁迅本真思想的无限接近。真正理解鲁迅认识鲁迅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鲁迅的文章有不同的意义,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我非常喜欢阅读鲁迅的作品,希望能和他人分享我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