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作者:洪昭光
健康九成靠自己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也不仅仅是会预防疾病,更重要的是,一个好医生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使人的体质增强,体能改善,生命质量提高,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由四大因素组成: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1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前两项为不可控因素,共占32%;在后两项68%的可控因素中,个人的生活方式因素占了60%,即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所以说,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想寿而康,九成靠自己;自己是最好的医生。
生病多半由于保健知识缺乏
有人认为,现在疾病增多了,是因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了造成的。近年,北京市的调查发现,小学生中已经有了高血压患者,中学生中也有动脉硬化患者了。其实,疾病多了并不是物质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缺乏健康知识产生的。
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文明病”并非是文明社会带来的,而恰恰是由于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运动过少和心理失衡等不文明生活方式造成的。物质本身不会造成疾病,但知识贫乏会造成疾病。
人体基因决定保健方式
有些人,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吃,这个限量,那个也限量;但还是胖,胆固醇照样下不来,为什么呢?这就是自身条件的不同,是遗传倾向决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兔子应该吃萝卜、青菜,而现在让兔子吃鸡蛋黄拌猪油,结果4个星期胆固醇就升高了,8个星期动脉硬化开始,16个星期就得冠心病了。而鸭子也吃鸡蛋黄拌猪油,胆固醇就不升高,也不发生动脉硬化。兔子和鸭子吃同样的食物,为什么结果完全不一样呢?就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不同。人类也一样,基因不同,决定了你患病的易感性,也就决定了你的保健方式。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有了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一个人的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了,疾病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恢复得也很快。
这里我讲两则故事,美国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是一个睾丸癌肺、脑转移的晚期病人,医生说他存活的概率小于1%。但他对医生说,自己对治疗很有信心,一定积极配合。结果,睾丸切除,接受放疗、化疗后,依然坚持锻炼,最后获得了7次环法自行车赛冠军。
法国有个26岁的女孩患了子宫癌,子宫切除两个月后右侧卵巢转移,于是右侧卵巢切除;又过了两个月,左侧卵巢转移,第三次再切除;一个月后,结肠转移,肠子切除,肛门造瘘。前前后后她一共接受了8次手术、6次化疗,头发掉光了,呕吐,贫血,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每天躺在床上只是等死,甚至已经设计了自杀的方式。一位朋友来看她,告诉她生命最珍贵,要有信心,并让她多想高兴的事。于是,她想起了3年前在法国海边滑水的情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海鸥从身边飞过,那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朋友说,好吧,我们为去海边滑水做准备吧。第二天,女孩开始练习站立,两个月后终于站了起来,又练了两个月,可以使用滑水板了。于是,她每天都很高兴地练习,越练身体越好。两年后她回医院检查,医生吓了一跳:没想到她还活着,而且各项化验指标都显示正常。1996年,这个法国姑娘终于获得了世界女子滑水冠军。当她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时,谁能想到她曾是一个晚期癌症病人?乐观积极的心态所具有的力量确实能超过我们的想象。
北京癌症协会曾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在千余位抗癌明星中,长期生存的经验基本上是两条:第一是乐观,心态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不害怕;第二是单位和家里人的关心、支持,有一个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持。
所以说,最关键的是心补。多到户外活动,多接触大自然,有了阳光的心态,就有了阳光的表情、阳光的世界和阳光的未来。
运动犹如阳光
运动有三个原则,一个叫有恒,即运动是经常的、有规律的;一个叫有序,即循序渐进;一个叫有度,即运动要适度。符合这些原则的最好运动方式是步行,不论时间、场地,不分性别,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
研究表明,中年女性在医生指导下步行,8周下来,脂肪可以减少6千克,肌肉增加3.6千克,体重下降2.4千克。实践证明,走路可以使脂肪减少,肌肉增加,体形优美,精力充沛。而且,走路可以使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在人群中进行一项研究表明,1周步行锻炼3次,糖尿病的发生率减少25%;1周锻炼4次,减少33%;1周锻炼5次,减少42%。而步行锻炼要按照“三五七”的原则来进行:即每天30分钟步行3千米,能够1次走完最好,若1天累计这个量效果就差一点;1周走5次;运动量达到中等,即心跳+年龄=170。
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并非主张“自己给自己看病”。确实,现在去医院看病比较麻烦,尤其是小病,如感冒,经常要花大半天的时间,而且还不一定看得好,跑个两趟、三趟也是经常的。一趟下来,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然而,说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并不意味着有了病也不去医院,完全由自己来解决。特别是当自己采取了一些措施仍不见效时,必须立即去医院诊治。但即使在名医指导下,也需要靠自己细心理解病情和医嘱,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照顾自己的健康,首先在自己。但是,自我保健不是避开医生,而是要清楚,在什么时候应去找医生,在求医时如何恰当地向医生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无病的时候,如何按照“顺应自然,和谐适度”的科学养生方法,提高健康水平。
(整理 李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