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人参谱

作者:陆 煌




  《居易录》曰:宗人通政使司右通政青岩焯传一方,治男妇气血亏损,即喘嗽寒热,重症能治之。其方止用人参一分,真三七二分,共为末,无灰热酒调服,二煎、三煎皆如前,日服三次,有奇效。
  《惠民和剂局方》曰: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饮食。人参、干姜炮,等分为末,以生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
  杨拱《医方摘要》曰:产后血晕。人参一两,紫苏半两,以童尿、酒、水三合煎服。
  陈自明《妇人良方》曰:产后不语。人参、石菖蒲、石莲肉等分,每服五钱,水煎服。
  李仲南《永类钤方》曰:产后诸虚,发热自汗。人参、当归,等分为末,用猪腰子十个,去膜切小片,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葱白二茎,煮米熟,取汁一盏入药,煎至八分,食前温服。又曰:横生倒产。人参末、乳香末各一钱,丹砂末五分,研匀,鸡子白一枚,入生姜自然汁三匙,搅匀冷服,即母子俱安,神效。此施汉卿方也。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曰: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久乃见效。
  许学士《本事方》曰:小儿脾风多困。人参、冬瓜仁各半两,南星一两浆水煮过,为末,每用一钱,水半盏,煎三分,温服。
  汪机《本草会编》曰:萧山魏直著《博爱心鉴》三卷,言小儿痘疮惟有顺、逆、险三证。顺者为吉,不用药;逆者为凶,不必用药;惟险乃悔吝之象,当以药转危为安,宜用保元汤加减主之。此方原出东垣,治慢惊土衰火旺之法,今借而治痘,以其内固营血,外护卫气,滋助阴阳,作为脓水。其证虽异,其理则同。去白芍药,加生姜,改名曰保元汤。炙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之。险证者:初出圆晕干红少润也,将长光泽顶陷不起也,既出虽起惨色不明也,浆行色灰不荣也,浆定光润不消也,浆老湿润不敛也,结痂而胃弱内虚也,痂落而口渴不食也,痂后生痈肿也,痈肿溃而敛迟也。凡有诸证,并宜此汤。或加芎,加官桂,加糯米以助之。
  《经济方》曰:小儿喘咳发热,自汗吐红,脉虚无力者。人参、天花粉等分,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瘥为度。
  《卫生宝鉴》曰:小儿风痫瘛疭。用人参、蛤粉、辰砂,等分为末,以豭猪心和血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下。一日二服,大有神效。
  夏子益《怪证奇疾方》日:有人卧则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曰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又曰:气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虎杖、人参、青盐、细辛各一两,作一服,水煎细饮,尽便愈。
  傅滋《医学集成》曰:蜈蚣咬伤,嚼人参涂之。
  戴原礼《证治要诀》曰:蜂虿螫伤,人参末傅之。
  腥仙《山栖志》曰:鲜参叶,可代茗饮。
  《剪灯丛话》曰:采人参花,阴干为末,和香粉,令妇人傅面,百日光华射人。
  按:古人知正本清源之义,驱邪必先固本,故立方多用人参,仲景垂一百一十三方,用人参者什七,兹皆不录,录其以参为君者。
  故实
  
  《晋书·石勒载记》曰:勒居武乡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之象,家园中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
  《南史·隐逸传》曰:阮孝绪母王氏有疾,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逢,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
  《卓异记》曰:骆琼采药北山,月下见紫衣童子歌日:山涓涓兮树蒙蒙,明月愁兮当夜空,烟茂密兮垂枯松。遂于古松下得参一本,食之而寿。
  《隋书·五行志》曰:高祖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有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所,但见人参一本,枝叶峻茂,因掘去之,其根五尺余,具体人状,呼声遂绝。盖草妖也,视不明之咎。时晋王阴有夺宗之计,谄事亲要以求声誉,谮皇太子,高祖惑之。人参不当言,有物凭之。上党,党与也。亲要之人,乃党晋王而谮太子。高祖不悟,听邪言,废无辜,有罪用,因此而乱也。
  按:汤调鼎《辨物志》谓隋高祖时云云,占者谓晋王阴谋夺宗,故妖草生,非也。人参如人形者,食之得仙,根至五尺而具人状,盖岁久神灵之物。而上党又人参之所出,惜时无张华其人,故其物不著耳。
  《五杂俎》日:千年人参根作人形,中夜常出游,烹而食之则仙去。相传有女道士师弟二人,居深山中,一日其徒汲水于井畔,见一婴儿,抱归成一树根,师大喜,烹之未熟,以粮尽下山,为水阻不得还。徒饥,闻甑中气香美,食之。比师归,已飞升矣。
  《宣室志》曰:唐天宝中,有赵生者,其先以文学显,兄弟四人俱以进士、明经入仕,独生性鲁钝,虽读书然不能分句详义,由是年壮尚不能为郡贡。一日去家遁去,隐晋阳山,葺茅为舍。生有书百余篇,笈而至山中,昼习夜思,不惮劳苦。厥后旬余,有翁衣褐来造之,谓生曰:子居深山中,读古人书,岂有志于禄仕乎?虽然,学愈久而卒不能分句详义,何蔽滞之甚耶?生谢曰:仆不敏,自度老且无用,故居深山读书自悦,虽不能达其精微,然必欲终于志业,不辱先人,又何及于禄仕乎!翁曰:吾子志趣甚坚,老夫虽无所能,诚有补于君,幸一访我耳。因征其所止,翁曰:吾段氏,家于山西大木之下。言竟忽亡所见。生怪之,径往山西寻其迹,果有椴树蕃茂。生曰:岂非段氏乎?因持锸发其下,得人参长尺余,甚肖所遇翁之形。生曰:吾闻人参能为怪者,又可愈疾。遂瀹而食之,自是明悟,所览书自能穷奥。后岁余,明经及第。
  《神仙感遇传》曰:维阳十友者,皆家产粗丰,守分知足,慕玄知道,相约为弟兄。时海内大安,民人皆悦,遂以酒食为娱,自乐其志,始于一家,周于十室,率以为常。忽有一老叟,衣服滓敝,气貌赢弱,似贫窭不足之士,亦著麻衣,领十人来,以造其会。众既适情,亦皆悯之,不加斥逐,醉饱自去,莫知所之。一旦言于众曰:余力困之士也,幸众人许陪坐末,不以为责。今十人置宴,皆得预之席。既周会,亦愿力为一席,以答厚恩。约以他日,愿得同往。至期,十友如其言相率以待。凌晨贫叟果至相引,徐步诣东塘郊外,不觉为远。草莽中,茅屋两三间,倾侧欲摧。引入其下,有丐者数辈在焉。皆是蓬发鹑衣,形状秽陋。叟至,丐者相顾而起,墙立以俟其命。叟令埽除舍下,陈列蘧除,布以营席,相邀环坐。日旰矣,成有饥色,久之,各以醯盐竹箸置于客前,逡巡数辈,共举一巨板如案,长四五尺,设于席中,以油杷幕之。十友相顾谓必济饥,甚以为喜。既撒油杷,气燑燑然尚未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