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莲溪晴雪 渔隐归途

作者:劳 勗




   明代仇英是“吴门四家”中的一家(另三家为沈周、文征明、唐寅),而且是其中绘画风格最富有特色并具有多样作品面貌的一家。这与他的学习、生活经历都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仇英(约1498—约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与其他吴门三家皆系文士不同的是,他却是工匠出身。他起初拜周臣为师学画,后来又长期在收藏家项元汴(子京)的天籁阁从事临摹和创作,最终成为职业画家而著名于生前身后。正因为他的经历,所以他并不囿于一师一门,而是广宗各家。他的绘画得益于传统画艺,最多的是南宋李唐、萧照、刘松年和马远等一派院体画家。在他的绘画创作前期(大约在四十岁以前),远师南宋各家,近承周臣一路,使其追踪南宋院体特色这一点表现得较为明显,工细的山水、人物画,显示出他的精工实力。其创作后期(大约在四十岁以后),他工整精丽的画风掺合了文人画风,逐渐摆脱了周臣的某些艺术影响,融和文人简淡高古的笔意,达到了新的艺术境界。这是他汲取传统绘画艺术养分,熟知各种造型语言和表现技巧,并“资诸家之长而浑合之”(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语)的结果。明代董其昌曾说:“后人仿之(唐李昭道青绿山水)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对其推崇备至。
  仇英广宗先贤,擅长各种画科、题材。其工笔、青绿、写意,无所不通;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能;故事、肖像、写生,无所不办,而尤以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史称他“摹唐宋人画,皆能夺真”。明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所画人物“神采生动,虽(周)复起,未能过也”。他的人物画往往能捕捉到人物最生动的一瞬,从而刻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精神本质,这是与他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不开的。但由于受到自身文化修养的限制,所以他在画中基本不题诗文,也算是一种“藏拙”吧!
  仇英的山水画往往与人物活动相结合,多数表现文人悠闲隐逸的情趣,这使他的山水画又增加了更深一层的内涵,而在构图方法上,又脱出“马(远)一角”、“夏(圭)半边”的樊篱,图像景深增大,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和雄伟的布局特征,得北宋李成、郭熙构图之长,使其山水更具引人入胜的凝视和遐想引力。
  这幅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莲溪渔隐图》,设色立轴,绢本,高1675厘米,宽662厘米。所画山石树木,笔法简练,皴擦及用笔粗犷,似不经意。皑皑白雪,蒙蒙虚空,溪流欲冰,山树尽瘦,是一派冻寒天地、萧疏气象。但“莲溪”以S形入画,给人以弯弯曲曲,转向山背,虽不见其远,却有远接无穷的感觉。溪两边峭壁干天,重嶂入汉,晶莹垂玉,分明是人间净地,深山幽处;满眼树木枝干,可以想见春日以后叶茂枝繁,浓翠流谷;溪边茅屋三间两间,清净宜隐,远绝尘嚣。这正是“莲溪渔隐”的绝好归宿。画上一老者(可能他即是一个渔人,又是一个诗人)骑驴,一童仆尾随,行于桥上,可能是他(渔隐)未雪时远行揽胜,值冬始返,也可能是他昨日出门,“访戴”而归。画中老者不见其“真面目”,但其骑于驴上,幽闲怡适的心情分明可感,这便是画家的传神之妙。此画以交叉叠进构图,更使人感到曲折深旷,难道不是一幅贴切的宜“渔”宜“隐”的“莲溪”写生吗?这实在是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代表佳作。
  画幅左上方有文征明的题诗:“雪压溪南三百峰,溪痕照见玉。等闲十里山阴胜,都落诗人跨蹇中。”这不但说明文征明对此画的欣赏,也是对此画的诠释,这就不需要笔者再在这里作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