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父亲如山 父爱永恒
作者:李春伶
小都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短了再接上一截。现在我们家里还保留着当年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全家照!
曾在父亲身边担任过警卫员的几位叔叔,父亲对他们既是首长又是严父。解放那年,跟随父亲当警卫员的小尹叔叔,有一天,偷着用弹弓打碎了沈阳丘林公司的橱窗玻璃。父亲亲自去道歉赔款。回来后狠狠地把小尹叔叔打了一顿,算是给他一次深刻的教训。可事后父亲又心疼他,后悔自己出手太重,亲自为他敷药治伤。在父亲那看似粗旷豪爽、一介武夫的外表下,内心却深藏着淳朴善良、重情重义的细腻情怀!
父亲是一个清正廉洁、严格自律、教子有方的人
父亲自幼没念过书,只在抗大和军区速成中学补习过一点文化,但他却传承了祖辈诚信质朴、乐善好施、本分做人的美德,以他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严格约束自己,教育和影响着自己的子女。虽然家里配有公务员,上下班有公车保障,对于搭乘公车我们根本就没奢望过。从记事起就记得父亲的约法三章:一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分工扫地、拖地、擦灰等等;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是待客要注意礼节,讲话要有分寸,包括女孩子的站相、坐姿,都在他的教导之列。在军区大院里,父亲的孩子有教养、懂礼貌是口碑一致的。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我们家兄弟姐妹五人先后参军到了部队。那时父亲分管全省的征兵工作,除了哥哥是从辽西应征到北京海航,其他四个子女都被父亲送到远离大城市,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后来大学恢复招生,父亲但凡和有关部门打个招呼,两个姐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去上大学。但父亲坚持不说情、不求人,并说“再苦还苦得过我们当年呐?凭自己的本事考上才是好样的!”
1969年初,不满15岁的我被送到铁道兵部队,新兵训练结束后,赴越南参加抗美援越战争。经历过亚热带丛林山地恶劣生存环境和美国飞机空袭的考验。后随部队转场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在险峻崎岖的山道上扛过枕木、背过沙石。这个阶段使我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有机会零距离与工农出身的士兵们接触,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朴实坚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凭借在铁道兵部队奠定的良好基础和个人素质,1972年经群众推荐、组织批准上了大学。记得回家报告我上学的好消息时,父亲将信将疑,我又气又急:“不信你打电话问啊!有半句假话我马上回去!”父亲还真拿起电话问了,证实我说的是真话,才又喜又歉地拍着我的头,用他那浓重的乡音说:“好甲(家)伙,我这黄毛雅(丫)头还不简胆(单)呢!”
父亲是一个热爱生活、幽默风趣、多才多艺的人
说到老军人,也许多数人会把他们与粗犷直率、情趣单调联系起来。其实他们每一个人都有鲜明多元的性格特点。父亲也不例外。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样最喜欢的东西和最喜欢做的事情。一件是解放初期组织配发给他的一部德国产135照相机:一件是作为战利品保存下来的勃朗宁小左轮手枪;还有一件是伴随他四十几年的一把龙泉宝剑。记得父亲在牡丹江军分区任司令员时,每逢节假日有空闲时就会挎上照相机,带我们去照相。回到家里在所谓的“暗室”中,自行配方洗相。我们几个女孩子被关在暗室外边,伸长脖子,翘着脚往里边看,哥哥当然是惟一的助手。如果洗好了,父亲就会高兴地拿出来分发传看,大不了还会“吹嘘”一番;洗坏了呢,父亲就会用他独特的乡音大声说到:“草(操)蛋喽!又洗瞎喽!”在那个物资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对我们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最开心奢侈的活动。至今,我们家里兄妹几人的影集里,都保留着那些早已泛黄的小照片,这成了父亲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纪念。
至于那把小左轮手枪,“文革”期间,上级要求上缴个人收藏的各式枪械,父亲为此唉声叹气了好几天。上缴前一天,父亲特意拿出来最后一次为它擦拭上油。“文革”结束后,他还多次向军区有关部门打听他那把小左轮的下落。
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父亲就拜师于一位武术高手,爱上了打太极拳。大概因为出身行伍,父亲对此道一点即通,会练的套路也越来越多。动作协调利落,一招一式都漂亮舒展,柔中带刚。直到80多岁,还能做难度很大的赴身下势,反身踢腿大跳,俨然个武林高手。
父亲也有一些文艺细胞,高兴时最爱用他那浑厚的男中音唱上几句。我最熟悉的是父亲唱的《八月桂花遍地香》、《在太行山上》。有时还喜欢哼唱几句老派京剧唱腔,一板一眼,抑扬顿挫,很有味道。
父亲,我们永远和您在一起
父亲晚年患上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不得不多次住院治疗。他不愿意牵扯儿女的精力,只让母亲一人照顾他。记得有一次父亲住院期间,沈阳下了暴雪,交通中断。弟弟从20多里外的家中为父亲煲好了鸡汤,推着自行车走了两个多小时送到病房。父亲握着儿子被冻得僵硬冰冷的双手,老泪纵横,竟哭出声来!父亲对儿女们的付出,无数次地报以深深的歉意和内疚。总说没为儿女做过什么,晚年生病又要麻烦孩子们。每当这时,我们总是劝说父亲,如果没有父亲当初的严格要求,我们就没有今天的成就,让父亲不要再提对不起我们。
我听说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坐着死去的人一定是生前积德行善、堂堂正正、心底无私的好人!这种离去的方式一定是被请进天堂了!无论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作为女儿,我是坚信父亲的灵魂必定是在天堂之中!
无论医学技术发展到多么高的程度,人终归是要死去的。人的生与死的时间、方式无法预知和选择,但是生活的方式、信仰、追求却是可以选择的。
父亲走了,却虽死犹生!父亲像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用毕生去读!父亲的品格、精神、贡献远不是我的笔能够磬书得尽、表述得完的。
我不惧怕死亡,因为那将是我与天堂中的父亲永生相聚相伴时刻的来临!
父亲如山!父爱永恒!
亲爱的父亲,您安息吧!我们永远和您在一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