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珍爱环境,就是珍惜生命
作者:蒋展鹏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以看到诸如纯天然、绿色、无公害这样的食品标签;也可以听到空气质量优劣等等的提示,可是这样明确的标识和“敬告”,还是让人们的疑惑越来越多:为什么明明现在的鸡蛋没有过去的“天然”,但保鲜的时间却比过去更长?为什么蔬菜瓜果看起来又大又漂亮,人们吃起来却不放心?为什么地球上出现的“天灾”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不断面临更多疾病的困扰?
解答如此之多的疑问,看起来很不容易,其实很简单: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发展着自然,也在毁灭着自然。有人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警示:如果人们不尽快想办法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也许在未来,人们会像机器一样靠喝“汽油”维持生命,这个“汽油”乃是垃圾的意思。
多年来,人们改造自然,成为一个毫无顾忌的“入侵者”,而现在,自然已经开始“回报”人类的无情,反过来“吃掉”了人类很多的生存空间,它不给你提供优质的土壤,不给你呼吸优质的空气,也不让你喝纯净的水……它让人类慢慢地变弱,慢慢地萎靡。但这还只是环境给人的善意警告,如果人类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警醒,那么它就会让人类慢慢地消失。
你可以看一看,身边的森林是不是少了;你也可以看一看,很多河流是不是变小了。
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这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在地球的广大地区,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气候干旱,很多细流还没汇成江河就已经被蒸发或渗入地下,众多的涓涓细流,已经永远汇不成河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我们一直以为,大海和天空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即使是四面包围着我们的无所不在的空气,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是人类不可须臾或缺的生存因素之一,人类有一个月不吃饭和一星期不喝水仍能生存的记录,但如果五分钟不呼吸就会死亡。成年人每天约呼吸20000次,呼吸的空气量达15~20立方米,约为每天摄入的食物和水重量的10倍。但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空气可以随意地获取而无需付出代价,加之各种工业带来的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排入大气,导致空气的严重污染,现在我们已经很难呼吸到洁净的空气了。
人类的自以为是,是导致今天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像西方曾经盛极一时的人本主义哲学,追求个人享乐,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一种轻视自然、忽视大自然威力的自私的人文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还导致人类对自我认知的偏差,过高地估计了人类的能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二是“资源无限论”,正如上面提及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资源无限论”曾长时间占据人类的头脑,并导致我们开发利用资源时无所顾忌,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地球资源迅速枯竭,进而导致环境危机;三是“原始资源无价值论”,长期以来,我们一致认为水和空气这些自然资源是廉价的,因为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因为它们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唾手可得,我们很少想过我们为了享用资源付出什么,当然也不会去珍惜;四是割裂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联系,孤立看问题,因此,人们看不到亚洲农民广泛使用的DDT杀虫剂,与远在南极的企鹅有什么联系,直到DDT使用的30年后,当科学家在企鹅身上监测到高浓度的DDT成分时,才愕然得知我们已经犯下的大错,然而也许我们并未明白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
人类对自然的无知和蔑视令他们失去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这种敬畏是他们远古的时候曾经有过的,正如儒家伦理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讲到的自然界普遍和谐的重要性。普遍和谐的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科技日益进步,人类日益主导地球的今天,重新审视人类的自然观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工业化在给世界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酸雨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骤减、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必须从文化道德的价值层面去让每个人重新认识自然环境,敬畏自然环境,并营造自然环境,养育自然,养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