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加强防控意识 阻断流脑流行

作者:王 力




  
  名词解释: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型脑膜炎。流脑由病人和带菌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容易感染免疫水平低下的儿童和老人,病人会出现恶寒、发热、呕吐、出血性皮疹、肝脾肿大等全身中毒症状,死亡率高达40%~60%。
  
  卫生部紧急通知:流脑疫情预防控制是关键
  
  日前,卫生部就各地出现的流脑疫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在今年早春时节要加强流脑预防控制工作。卫生部统计显示,全国1月份累计报告流脑病例258例,死亡16例,发病人数较去年12月增加43例。今年以来,全国除福建省、海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其余各省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发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四川。
  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介绍说,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外来人口的增加,流脑发病率有所上升,其中外地人口密集地区发病率较高。今年春节后,北京市卫生局将对返京、新来京的外地儿童开展一次全面的流脑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为其免费接种A群流脑疫苗,使外来儿童流脑疫苗接种率达到北京市儿童接种水平。另外,北京将建立流脑病原学监测网,以及时掌握流脑菌群变化趋势。为了遏止北京流脑的发病、传播,北京疾病控制部门一直将流脑列为计划免疫范围,每年政府都拿出大量资金为适龄儿童提供疫苗,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流脑的发病与流行。同时,为了增加免疫人群,形成免疫屏障,去年北京市还拨专款为数十万外地来京务工者免费接种了流脑疫苗。
  
   传染病专家提醒:流脑多发季患病早就医
  
  针对此次流脑疫情,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病专家姜素椿教授和北京市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丁静秋主任谈了自己的看法。
  姜素椿教授:春季天气冷暖不定,是“流脑”疾病的多发季节,其发病率占全年的60%左右,其中儿童不是流脑的惟一受害者,从刚出生的新生儿至七八十岁的老人,均有可能遭受流脑袭击,所以要重视早春流脑的预防,一旦患病应尽早就医。
  姜教授说,根据病情,“流脑”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后者尤其值得重视。暴发型流脑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在6~24小时内出现严重的休克和呼吸衰竭,病死率极高。因此,在“流脑”高发季节,若病人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有突发高热、身上发现出血点、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不得延误病情。
  姜教授说,通过对传染源的隔离来预防“流脑”比较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接种疫苗,同时,人口密集的单位如发现多例“流脑”,应考虑对密切接触者短期用磺胺嘧啶预防。
  丁静秋主任:流脑患者发病时有五大症状——(1)起病急;(2)发烧至39度以上;(3)头痛寒战;(4)喷射性呕吐;(5)皮肤上起红斑样皮疹。依据这些病状及时就医,就可以及早治愈自己的疾病,同时避免感染周围的人。
  丁主任说,目前流脑的治愈率比较高,一般死亡率控制在3%左右。广大市民只要做好自我防护,便不必担心。多年来,北京地区流脑的流行株都是A群,去年春天地坛医院收治的50多例流脑病例中,只有两例是C群流脑,从目前的监测情况看,今年流脑流行株也是A群。丁主任说,北京多年前已开始将A群流脑纳入计划免疫,向本市儿童免费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同时,本市中老年人多年来受外界环境影响可能已隐性感染具有抗体,因此,北京市民对流脑已经具备一定的人群免疫屏障。
  至于1月份在安徽局部发生的流脑疫情多为C群流脑,丁主任认为,安徽的情况比较特殊,但这应该是在局部地区正常的菌群变迁。流脑的C群和B群菌株一直存在,虽然近年来在全国少发,但不排除随着环境改变,C群或B群流脑呈持续上升趋势。
  
  卫生部对流脑预防提出五项防控措施
  
  1.加强疾病监测,如有发热伴头痛、咽痛、咳嗽等疑似症状的患者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后应安排转诊或及早安排住院隔离治疗。
  2.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3.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以便有效防止继发病例出现,控制流行。
  4.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5.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搞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室内还可经常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专家指出有六种人群不适宜接种流脑疫苗
  
  1.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的人;
   2.患有精神系统疾病的人;
   3.有高热惊厥史的人;
   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人;
   5.有过敏史的人,过敏史包括药物和食物的过敏;
  6.发烧或正处于疾病急性期的人。
  
  相关链接:
  
  春季是疾病多发的季节,除了常见传染病流脑外,中老年人还要做好以下几种春季常见病的预防。
   呼吸道感染不可忽视
  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有哮喘、咳嗽、气喘、吐痰(次数较多,痰变粘稠、发黄)等症状,较常见的病症有支气管炎、肺炎等。除此之外,春季还是肺结核病的高发期。据北京地区一组研究资料显示,春季老年人患肺结核为儿童的26倍,比成年人高70%。
   专家建议:春季气候不稳定,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感染。老年人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病变,一旦发现症状,最好不要自己随便吃药或是片面地根据别人的经验来服药,因为即便是同样的症状,致病的因素也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应当去请教专业医生,所谓的“久病成良医”从科学上来说是缺乏合理性的。防治老年肺结核的关键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如老人有咳嗽、低热、气急、疱疹性角膜炎或结节性红斑者要尽早去医院治疗。
  
   血压应该随时监测
  春季是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天气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等)易发,表现为反应迟钝、偏瘫,甚至意识昏迷等症状。
   专家建议:春季气候不稳定,原来就有高血压的老人,不能随便减少或停服降压药,否则血压会偏高。在此季节,老年人应随时监测自己的血压,除此之外,老年人还要保持心境愉悦稳定,心脑血管病人情绪方面的刺激很容易引起病情的急剧变化。
  
   消化系统疾病要注意
  春节刚刚过去,一些老人因为消化系统疾病住进医院。这主要是因为在春节期间有的老人暴饮暴食,油腻、高脂肪的东西吃得过多,造成消化器官负荷较重,引发胆囊炎等病。
  
  专家建议:老年人抵抗力较差,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出现消化系统疾病。因此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饱,油腻、过咸、刺激性食物要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