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无敌,仁者寿
作者:李土生
当今社会,有种以外在物质衡量一切的风气。过分关注外在的东西,必然忽略了内在的精神。经常听人感叹世界已经没有真爱,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朋友,在家里亲人不了解自己,在单位上司把自己当成生产机器和赚钱工具。老了,退休了,便世态炎凉、门厅冷落,便觉得满世界都是物欲横流……如此,现实中的人很难找到快乐,很难平衡心理,但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对他人付出真诚?我们又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他人?是不是我们把所有的人都当作敌人?在空虚而难以安宁、无所寄托的状态当中,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我们需要寻求心灵的回归,为内心的和谐安宁寻求寄托和出路,让自己的灵魂走上健康大道。
中国儒家所主张的“仁”,正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惟有仁者,方能进退自如,进可以长安天下,退可以独善其身。 所谓“仁者无敌”,这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不能不知,不能不行。
“仁者无敌”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孟子见魏国的梁惠王,梁惠王说:“晋国曾经是天下最强的国家,先生您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重视生产;青壮年若能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这样即使是拿着木棒,也能够与秦楚的坚甲利兵对抗。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这样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无敌’,大王您不必怀疑。”
仁致和,和而有力,能形成“无敌”的势力。在这里,孟子以政治和军事来阐释仁者无敌。“敌”者,匹敌,无敌就是无与匹敌,不可战胜。古人出兵皆谓:“仁义之师”,正是因为仁义之名,可以鼓舞士气,争取民心舆论。而兵家历来主张慎战,乃是出于仁义的考虑;不战屈人之兵,乃是仁义的力量和体现。兵者,凶器也,战争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能够出于对人类之爱,不用通过流血就取得成功,这是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因。对于个人而言,一个心存仁义的人,就似乎拥有强大的势力,即使你远不如别人的身体强壮高大,但也有一股力量,能使“对手”高看一眼,不至与你为敌。“以德服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所谓仁者无敌之中“无人可敌”的一个意思。
仁致善,善而爱人,能形成无敌的环境。对人类之爱,这是仁的根本表现,因此孔子说:“仁者爱人。”仁首先就是对人的关爱。“仁”字以“二人”为仁,揭示了仁爱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的最基本原则。而“仁”音又同“人”,孟子说:“仁者人也。”仁爱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他举例说,比如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就要掉到井里,就会自然有一种惊恐恻隐的感觉和想去帮助的本能冲动。这种感觉不是功利的,也就是说并非为了要巴结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得到乡人的称赞。可见恻隐之心,是人之为人的一个标准。既然如此,如果没有恻隐之心,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这种恻隐之心,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虽然我们常常为自己得失所系,但是当我们为别人的悲欢离合故事所打动,为他人的苦难而痛苦时,这正是恻隐之心的表露。恻隐之心仅仅是仁的开始,即孟子所谓的“仁之端也”,也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只有按照人“本性”的规律去生活、去为人、去处世,才是人之道,也可以叫做“顺其自然”。
这样一来,真诚、坦诚、善良,就会形成互相友爱珍重的环境,不致有人与你为敌而伤了“和气”。
仁致宽,宽而人爱,能得到爱的回报。孔子对仁的实践要求有两点,这两点至今仍然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事的绝佳信条。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是忠,自己要有所成功,必要的前提是帮助别人成功,这是真正的成功之道;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别人去忍受,这也是出于对别人的关爱。这就是忠恕之道。这样才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与他人交往也是如此,你没有付出,没有真心帮助朋友,如何叫别人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而仁者内心有仁爱,如春日的阳光,暖照四周,生化万物,大仁慈之人故能得到天下敬仰、爱戴和帮助,不仅没有人愿意与他为敌,还能获得无穷的回报,能够在无私中取得大成就。此所谓“仁者王天下”,是仁者得到的爱的回报。
仁致安,安而无忧,能得到内心的和谐安宁。仁者内心关爱他人,不为一己荣辱得失所牵累和束缚,不会忧心忡忡,患得患失,因此孔子说:“仁者不忧。”而正因为仁者是为他人乃至天下苍生着想,不为自己得失顾虑,故能有大无畏,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说“仁者必有勇”的原因。大仁者必有大勇,我们常听说多少仁人志士为救苍生于水火,如何英勇奋斗,慷慨赴难,取义成仁,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仁者关爱帮助别人,能够得到天下的爱戴;也因为仁者不为自己忧虑;还因为仁者有大无畏精神,因此仁者“无敌”,此为心目中不把任何人当敌人的另一层含义。心中无敌,则会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快乐与安宁,因为仁是天地赋予人的一种本性,是“生之德,爱之理”(朱熹语),从不会为一些小事情忧思郁积,很容易就能满足自己心灵最深处的需要和特性,因此这是一种最纯粹的快乐和安宁。
心灵的快乐与安宁,正是人健康的重要保证和表现。管子曰:“不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为灵气。”因此,仁者必多寿。孔子说:“仁者寿”,佛经亦有云:“改恶从善,是药饵也。”西汉大儒董仲舒解释为什么仁者多寿时认为,仁人之所以多寿,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因此可以安身多寿。
仁者能成就大且久的功业,也能成就大且久的生命,这才是“仁者无敌”的全部含义。和“内圣外王”一样,“仁者无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终极准则,我们只能接近,而无法做得完美。要接近其实很容易,孔子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很难做到吗?不是的,只要我们的内心能够时时自然流露出关怀他人的真情实感,就是仁了。这样,我们的心灵就会有所寄托,天地就会更加开阔,前途就会光明无阻。
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条健康大道,因为仁者就是和者,仁者就是智者,仁者就是勇者,他们就能为善、为忠,他们因心中无敌而无敌于世,此为“顺人之自然之道也”,故长寿健康,正所谓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