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程思远: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作者:吴志菲




  
  中国近百年的发展是部人民追求文明与进步、民族解放与复兴的厚重历史。曾经,连绵不断的内外战争用血与火书写中国历史,前赴后继的时代精英用智慧与良知捍卫正义和正道。而今,许多事、许多人已经渐行渐远,成为刻印在教科书上的警世篇、民族魂。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就是起伏跌宕的近现代中国历史风云的一个折射,而他本人也曾经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1965年7月,他与李宗仁先生自海外归来,毛泽东主席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他就是著名无党派爱国人士程思远。
  
   常锻炼、读史书,保证身心健康
  
  程思远的寓所在北京东总布胡同的一个院子里,一幢漂亮的两层英式尖顶楼房是院子的主体建筑,另外是一些平房。会客厅呈矩形,约50平方米,装饰以字画、鲜花为特色,家具等用品简单朴素,整个氛围显得庄重肃严。他书房的四面墙除了一面用于采光外,其他三面都是书,就像一个小图书馆。紧靠门口置一书案,案上置放着做工精细的各种毛笔和印章,书案之侧,一方重达18公斤的大贡砚特别引人注目。陈设雅致而大方,显示出主人高雅的情趣爱好。
   保持有节制有规律的生活,早睡早起,不暴饮暴食,不喝烈酒,是程思远自己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上世纪40年代,程思远在香港时,与张国焘有过一段接触,那时两人都喜欢室内运动,张国焘喜欢玩纸牌,常常玩到深夜,程思远闲时也与他玩,有朋友劝他:“当心玩物丧志哦。”程思远从此“戒牌”。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
   “少吃多动”是程思远养生保健的一个奥秘。他吃东西从不挑剔,什么都爱吃,以吃少吃好为宜。据程思远的夫人石泓女士介绍,程老特别爱吃肉和虾,这可能是广西人爱吃荤的习俗。其次爱吃的是奶酪和银耳汤。相比之下,素食和蔬菜吃得偏少,尽管这一“食谱”不尽合理,程思远却习以为常,而且,在他健康的体魄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除了经常跑步,程思远的另一个体育爱好是游泳,与许多伟人一样,程思远嫌游泳池太小、没意思,而爱在宽广的大海里对水击浪。程思远还认为,游泳一定要游蛙泳。他说,蛙泳在头入水时的一吐一纳,正好锻炼了心肺的功能,经常游蛙泳,能预防心肺方面的疾病。
  跨越90多个春秋,阅尽人间沧桑,程思远始终保持积极心态,这与他研读历史的爱好分不开,程思远最常读的就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更是他身边的爱物。读史使人明智,也使人心胸开阔,程思远在史书钩沉、现实磨砺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也培养了宽广的胸怀,他经常说自己是百折不“恼”。平时不管工作多忙,总要挤出时间来练练毛笔字,这样既可消除疲劳,又能益智延寿。程思远知识渊博,著述颇丰,至今已出版了几百万字的著作,如《李宗仁先生晚年》、《蒋李关系与中国》、《白崇禧传》、《政海秘辛》等,令人惊叹的是,洋洋几百万言的作品,竟是他用狼毫以魏碑体书写而成的,既著了书,又练了字,还练了丹田之气,他很为自己这样的一举多得而自豪。
  
  做导演、渡慈航,接受毛主席取字
  
  1965年7月,旅居美国的国民党前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响应祖国号召,冲破重重险阻,毅然回国,成为当时震惊世界的一起政治事件,而这起政治事件的“导演”,便是抗战前曾做过李宗仁秘书的程思远。
  1947年,国共合作破裂,时任国民党代总统的李宗仁曾派代表团到北京进行和谈,因受到蒋介石的牵制,未能达成愿望而远走美国,当时正在李宗仁身边工作的程思远也于1949年寓居香港。
  1956年4月23日,程思远香港九龙的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广西同乡,另一位是一家报馆总编。那位总编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接到北京的电话,请您……”
  
   经过考虑,程思远答应去北京。1956年5月7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三楼的酒会上,程思远见到了周恩来。周总理的真诚和热情感染了程思远,坚定了他“导演”李宗仁回国的信心。此后,程思远经过多方努力,时隔几年后把周总理的“可以来去自由”的“四可”意见传达给了李宗仁。李宗仁在异国他乡听到这样的话后感叹说:“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我只要一可,回国定居,安度晚年。”1965年7月17日晚上,李宗仁和程思远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当与程思远握手时,毛主席说,“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一闻此言,程思远不得其解。毛主席又对李宗仁开玩笑说:“嘿!德邻先生,你上当了!”李宗仁一愣。毛主席接着说:“蒋介石骂我们做‘匪’,你这次回来,不是误上贼船了吗?”说完哈哈大笑,李宗仁一时不知如何应答。这时程思远在一旁巧妙地接了一句:“主席,我们搭上慈航渡登彼岸了!”毛主席赞许地注视了他一下。
  后来,毛泽东问起程思远名字的来由,程思远回答:“因为对于自己的前程总应当想得远一点,所以才回来跟毛主席、共产党走。”毛主席笑了,接着又问:“你有别字吗?”程思远说“没有”。兴致很高的毛泽东说:“我来给你取个别字。大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现在我给你取个别字,叫近之。远近的近,之乎者也的之,之者,共产党也,近之,从今以后靠近中国共产党,你看如何?”在那个时候,毛主席替谁取一个别字,实在是件很荣幸的事。毛主席是德高望重的时代领袖,他的话实在是意味深长,“近之”——靠近中国共产党,这是伟人在为程思远指明政治方向。探视程思远此后的人生轨迹,确实是如毛主席所希望的那样,他在新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实践了向中国共产党靠近的人生抉择。
  
  苦出身、勤学习,为人民参政议政
  
  程思远出生在广西宾阳县一个贫寒农家,父亲曾给他取名“思安”,为的是期盼他人生的安顺。可是当他到了能读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句子的年龄时,就自作主张地改“思安”为“思远”:立大志,思长远。一日,程思远照例牵着牛徜佯于田间,一群去上学的孩子便问他:“你不去书房吗?”程思远回答说:“我的书房在牛背上。”从此,程思远的“牛背书房”便传遍乡间村野。学校校长担心“牛背书房”破坏学校的纪律,便向程思远发难。面对校长的质问,程思远回答道:“先生您说过: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读书,还有什么头悬梁,锥刺股;您还说过‘负薪’‘挂角’……这个‘挂角’不就是‘牛背书房’吗?”一席话说得校长暗暗叫好。
  学以致用,在程思远小的时候便能做到。他经常帮家里及左邻右舍做些小帐,13岁时就帮乡民写对联,司行三献礼。后来,他考入宾阳县高等小学校班。在学校里,老师规定在学期间每个学生每星期必须作一篇文章。程思远年纪不大,却能作出令老师交口称赞的好文章,他所作的文章几乎篇篇贴堂,成为学生们观摩学习的范文。
   1926年,适逢李宗仁部队的一个团长到宾阳招文书。时年18岁的程思远也去应考,因其文工整完美,字遒劲有力,竟然考取了第一名。随部队参加北伐时,爱学习的程思远也是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聪明好学的程思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30年,程思远做了李宗仁的机要秘书,1938年后又做了白崇禧的秘书。在李、白身边任事,长官口授函电,程思远总是一挥而就,不需重写。而且,他还能对局势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权衡利害,然后向上级提出建议,深得上级的信任。程思远长期担任李宗仁的幕僚长,是“桂系”的政治策划师,他杰出的政治才能深受各方人士的赞誉。
   1935年,程思远被派赴欧学习,两年后参加罗马大学的博士考试,被授于政治博士学位。1937年9月2日,他从意大利返国。从一个乡村的放牛娃,成为留洋的博士生,程思远的人生之路从此更加宽广。
  后来程思远成为国民党政府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时,他曾幻想过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建立起诸如法律、公正、平等等一系列理想社会的秩序,然而他失望了,直到“走近”共产党。在新中国,他重新走上中国的政坛,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才显现了他卓越的才华。
   自回到祖国后,程思远就一直用他的特殊身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而奔波。1990年,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程思远被一致推举为会长。不久,他又担任了“台湾研究会”会长。他深刻地指出:“台湾问题的解决,不要只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要寄希望于台湾同胞。”刚刚度过90华诞时,程思远宣布:“如果时机成熟,我愿飞赴台湾!”程思远就是这样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为两岸的和平统一,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程思远说:“许多人一遇到挫折总是容易伤感,甚至消沉,我则不然,总是自寻安慰,一笑了之,百折不‘恼’,所以困难和折磨总成我的手下败将。”继而说:“人就应该有点精神气,不被任何挫折所压倒,勇敢而乐观地面对一切,这就是最好的处世立命之道,也是最好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