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4期

又是一年春“捂”时

作者:王金山    

“春捂秋冻,老来无病”,是我国民间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春天不要贪凉,要捂着点儿;秋天不要怕冷,慢点加衣服。如此,到老了就不会生病了。
  从医学角度来说,这句谚语是符合科学的,也符合一个人的生理状态。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春天天气孩子脸,一天就会变三变”,“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四月八,冻死鸭”,“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等,这些流传在民间的谚语,确实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天是一个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季节,一会儿暖和又一会儿凉,气温忽高忽低,刚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的人体细胞一下子还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如果我们不加警惕,早早减衣服,万一碰到倒春寒的天气,就很容易得上伤风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而这些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再拖延下去,便会发展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脑栓塞、心肌炎、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等。正因为春天的气温很不稳定,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还相当大,所以我们在脱衣服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年轻时抵抗力强,无所谓,到老时疾病就出来了。
  因此,在春天时,不妨多穿点衣服“捂”一下,以防气温骤然下降,受凉生病。《寿亲养老新书》曰:“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老老恒言》一书也说,春冻未消,上半身衣服可以略减无妨,下半身裤子、鞋子、袜子宁可穿得暖一点。古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这样说道:“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明代医家汪绮石说:“春防风,又防寒”。如果我们过早地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多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染病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摄。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秋天呢?少穿点衣服冻一冻,有助于预防冬季畏寒类疾病。“捂”和“冻”,都是为了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但凡事都不能干篇一律,要“因人而异”,根据各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来决定。如果春天的天气太热,你还捂着棉衣;秋天的天气太凉,你还只穿一件单衣,照样也会闹病的。古人说,春时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一件件地增减,这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总之,要根据天气的变化、身体的状况、个体的差异与年龄的不同,灵活掌握,有计划地增减衣服。另外,为了增强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平时还要多多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与营养,时时保持心情舒畅,这才是最好的“春捂秋冻”。
  又是一年春“捂”时,亲爱的读者,您“捂”得科学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