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甘甜用心酿成
作者:金月梅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食品与生活》杂志第五期封面刊登了甜酒酿的照片以后,编辑部的电话被打爆了:“哪里有钵头甜酒酿买”,来电询问的读者络绎不绝。
于是我们采编人员纷纷出动,去寻找那久违了的美食钵头甜酒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江湾古镇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公安街寻觅到了,可以对我们的读者有交代了。
清晨,走进这个位于沪市东北角的江湾古镇菜市场,已是熙熙攘攘,好一派市井生活气息。忽然,飘来阵阵甜香,循香找去,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了卖钵头甜酒酿的小摊,“酒香不怕巷子深”,时间才7点,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交谈中得知“酒娘”阿姨姓张,今年50岁了,下岗后就做起了卖酒酿的生意,赚点小钱贴补家用。每天早晨 7点到9点,她都会准时摆出摊来,已经有十多年了。
“你的酒酿为什么香甜爽口与众不同呢?”我好奇地问。
“做好酒酿的关键是原料糯米和酒曲,当然在制作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卫生”,她很自信地说。
原来她选用适合做酒酿的糯米,用的酒药是从贵州老家寄来的中草药配制而成,是祖传的配方。贵州以出产名酒和醪糟等酒曲类食品闻名遐迩,那里民间祖传的酒曲,堪称神奇,往往能把平平常常的米饭点化成美味。张阿姨确实是制作酒酿的高手,她做的酒酿米粒晶莹清爽,吃口甜润,米香馨雅,酒香诱人。
张阿姨说:“酒酿十分娇嫩,环境不清洁是做不好的。一切用具都不能沾生水和油污,否则杂菌感染,就会发霉长毛变质。先要把蒸米饭的容器、铲米饭的铲子和发酵米酒的容器都洗净擦干,还要把手洗净擦干,才开始制作。”她滔滔不绝地谈起了食品安全:“酒酿是直接入口的,我的绝大部分顾客都是回头客,我要对大家的健康负责。伤风感冒的时候,我是不做酒酿和卖酒酿的。”
“那酒酿除了烧酒酿圆子外,还有其他吃法吗?”没想到笔者的这个问题,引起了队伍中的许多人的共鸣,“是呀,是呀,我吃来吃去就是和小圆子一起烧”。“对呀”,张阿姨一边熟练地装着酒酿,一边帮我们解疑:“酒酿的度数很低,买回去后可以储放在冰箱的冷藏箱内,开头两天,可以作为甜品直接生吃。冰镇后的味道又甜又香,烧了吃倒是可惜了。等酒酿慢慢成熟后,热一热加小糯米圆子当点心吃,讲究点么,还可以加点甜桂花。”对于酒酿的益处,张阿姨又提醒到“酒酿不仅有祛寒增暖、活血消肿等效果,还能增进食欲、有助消化,对于长期在空调间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尤为合适,也是产妇、老年人、儿童的滋补品。”
看张阿姨卖酒酿也情趣盎然,她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你是要酒酿露和酒酿分开来装还是合起来放?”“酒酿要放在包包的最上层以免压破袋子。”“今天天气热,回去就把酒酿放进冰箱里”。不时传来她宽厚温柔的声音和爽朗的笑声。人们常说做什么像什么,张阿姨太像酒酿了:甜美、平和、自然。一清早采访这样一个对象,心境好透了,真是“酒酿不醉人”人自醉。
张阿姨的顾客不局限于江湾古镇一带,周末还有好多从其他各区慕名而来。一些海外游子,临行还不忘到张阿姨处捎上一份酒酿,给那里的亲人品尝,聊慰思乡之情。
买酒酿的队伍中,听见两位年龄稍长的阿姨正在攀谈:“老朝点是人家小贩挑担来,现在没有了,只好到超市里去买盒装的酒酿,量少价钿又贵,味道更加不要谈了”;另一个接着说:“啥个酒酿,简直像是馊饭,没有香气,味道也不对头,怪甜味赖在舌头上,一点也不爽”。“经邻居介绍才晓得,这里有好吃的酒酿”;“我在这个摊位一直买了9年了,这位阿姨从来没缺斤少两,而且东西又好。现在有钞票还不一定买得到好东西来。”
是呀,这年头物质越丰富,心里就越感到空荡荡,吃什么都味同嚼蜡,原来的自然之味正从老百姓的餐桌上日渐消失。
立夏刚过,酒酿也是时令美食。这时葵扇、草席同时上市,正是“绿窗初试蒲葵扇,入夏新尝酒酿糟”。事实上,好的东西不在于贵,而在乎食者的心情。最可珍惜的,恰是那些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食物;最可宝贵的,乃是那些存在于记忆之中的童年饮食。吃过了张阿姨制作的甜酒酿,才明白传统美食的魅力,找到了那份柔情似水的感觉。就像上海那首脍炙人口的童谣:“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给我吃碗酒酿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