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小小一只饼大大一片天

作者:陶观武




  历经几代人的执着探索和不懈努力,以皮薄馅足、香脆酥糯、甜而不腻而闻名遐迩的井桥牌高桥松饼,继去年成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高桥镇政府及高桥商业总公司正在筹划高桥松饼的新一轮发展蓝图,并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桥松饼因高桥镇而得名。高桥原名清溪,北宋时建镇,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在明末清初,当时镇上家家户户都会做各种馅心的塌饼,并用自制的塌饼招待客人,馈赠亲友。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烧,塌饼制作技艺便传至新兴的高桥镇。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镇上有一大户赵小其,妻为做塌饼高手,她所做的饼既小巧又可口,皮薄层多,色白微黄,松脆香酥,入口即化。因其松酥而被誉为“松饼”。赵妻提篮叫卖于茶肆巷尾,常常供不应求。
  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黄氏金娣,慕赵妻之名,学习精工巧制松饼技艺并改进配方,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售给镇上店铺,因其皮薄、馅足、层多、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嗣后众家效仿,鼎盛时高桥全镇松饼店铺达18家之多。
  1930年前后,高桥商人张锦章在老街开设高桥食品公司,借助高桥松饼名声,聘请茶食名师仿制,臻善技艺,使其日趋完美。先在海滨浴场、天灯口码头,后在上海福州路会乐里口、老西门乔家栅、霞飞路(今淮海路)等处开设数家分店,生意兴隆,一时高桥松饼声名大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桥松饼进入上海市区,成为中国糕点九帮十式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特产,悉心扶植高桥松饼生产。1958年,高桥地区诸多店家合并归入浦东食品厂。1960年,浦东食品厂划归川沙县商业局领导,改名为上海市川沙县高桥食品厂,1993年更名为浦东新区高桥食品厂,隶属于浦东新区高桥商业总公司。高桥食品厂重振旗鼓,依靠技师力量,改革制作技艺,实行统一配料,统一生产工艺流程,使高桥松饼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高桥松饼在50年代已成为上海名牌产品,其制作经验被载入《全国食品科技制作方法》一书发行全国。1983年,高桥松饼荣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成为“沪郊百宝”之一,1985年被国家商业部评为全国优质产品,成为我国主要糕点帮式之一,同时被列入《中国传统食品大全》之《上海传统食品》篇。《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以及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介绍过高桥松饼。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品评选会上被授予博览会银奖。
  历经百余年的改进,高桥松饼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解放前,一部分高桥人到国外谋生,他们把高桥松饼的制作技艺带至所在国,使这些国家对中国上海的高桥松饼也情有独钟。改革开放以来,高桥的一些青年学子纷纷出国留学和工作,他们又把高桥松饼作为馈赠礼品带到北美、欧洲诸国,使高桥松饼美名远扬。据高桥侨联有关同志介绍,去探望侨胞最受欢迎的礼品就是高桥松饼。高桥籍侨胞省亲后带回去最多的也是高桥松饼。
  除了品牌优势之外,高桥松饼还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它蕴含着浓郁的地方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内涵,是高桥地区商业文化积淀的缩影。在高桥地区,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大多会带上几盒礼盒包装的高桥松饼。小孩出生、满月、周岁以及老人生日上门贺喜也要带上高桥松饼并称之为“喜饼”。这种思乡情结便是高桥松饼文化魅力的体现。
  高桥松饼在上海申遗成功,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既是荣誉更有压力。如何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结合高桥的发展定位,描绘高桥松饼的璀璨蓝图,这是高桥商业总公司党政班子近期讨论最多的一件事。高桥的发展将定位于旅游风貌区,实现西面老街风貌和南面荷兰新城风貌双翼齐飞,老街将修旧如旧,恢复明清古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