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6期

徽州豆腐

作者:程耀恺




  进了粮油研究所之后,常有机会出差到黄山。朋友赏饭,若在屯溪,必去老街东首那家徽菜馆,若在县里、镇上,也要选一家有来历的徽菜馆。凡徽菜馆,总是把宋徽宗的“沙地马蹄鳖,雪山牛尾狸”奉为门面,再就是臭鳜鱼。然而,果子狸我不敢吃,马蹄鳖与臭鳜鱼,则得益于原料的稀缺、特异,经典归经典,但不够家常。徽菜中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反而是几款豆腐菜。
  豆腐实在平凡之极,各地都有不同的烧法与吃法。闻名遐迩的要数四川的麻婆豆腐,相比之下,徽菜豆腐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然而徽菜豆腐以其“融合多味,兼有荤素”的魅力,令食者一见倾心,不像一味独大的麻婆豆腐那样,老辣得风韵不存了。
  我既然喜欢上了徽菜豆腐,为了时时享用,难免想学一手,好在东道主跟店家一般都很熟,也乐意引我进灶间参观,慢慢地,我就将原料和制作流程熟记于心。回到家中,便学而时习之。
  在代表性的徽州豆腐菜之中,我对三鲜瓤豆腐和砂锅焐豆腐情有独钟。
  做三鲜瓤豆腐,须将整块豆腐等分为12块,每块中间挖一个圆洞,将事先准备好的三鲜瓤(虾米、鱼肉、香菇、葱、姜切碎并剁成馅,加细盐调制)置于其中,再在每块豆腐上盖上水发香菇一片。香菇是当地产的椴木花菇,去柄,菇伞盖朝上。再逐块将豆腐裹上鸡蛋清,下锅用猪油煎炸,至外层呈橙黄色起一层薄壳时,加入鸡汤及适量食盐烩焖即成,其味妙不可言。
  做砂锅焐豆腐,则先把豆腐切成1厘米见方的丁块,入冷水锅煮至开,捞出沥水。事先将砂锅底用笋片铺一层,放入豆腐,上覆白菜心、火腿和香菇,再加糖、盐和鸡汤,旺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细炖,多味融合,别有一番滋味。
  徽菜重油重色,每款必有当地产的竹笋、香菇、木耳为佐料,异地制作,谈何容易。说实话,这两款我是久试不得其法。虽说不得要领,但形似差不离了,神似也日有进步,往后只需再精益求精了。
  除了上述两款之外,正宗的徽菜豆腐,能登大雅之堂的,还有牛肉豆腐角、火烧豆腐以及鸭子臭豆腐等。
  徽州豆腐如果仅局限于菜馆,那就显得格局太小了。菜馆之外,徽州豆腐还另有天地:其一是即食,其二是茶干。
  虎皮毛豆腐算不了菜肴,算小吃还行,但又不同于一般小吃,它是不能带走的,只能在摊前即食,若把它归类于“即食小吃”,比较适合。虎皮毛豆腐制法有相当技术含量,一般先将豆腐置于阴湿处,经五六天,表面就长出一层茸毛,色黄白,呈虎皮条纹,算是预处理好了。行人走到摊前,摊主当面煎好,不仅香味诱人,而且鲜醇爽口,有开胃之效。
  徽州的朋友告诉我,茶干是他们祖先发明的,由在京的徽州籍官员传播开来。茶干的历史没有细考,但徽州茶干,绝对上乘,尤以休宁产的茶干,口感细腻,柔韧香醇,能折而不断,故有“江南一绝”之誉。徽州茶干名目繁多,兰花豆腐干、虾米茶干、火腿茶干、五香茶干,不胜枚举。到黄山出差、旅游的人,若忘了带当地茶干,回到家中,必后悔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