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隽味二品——枣与橘
作者:蔡玉梅
枣,是新鲜的冬枣,父亲从超市买回的。绿中带红的枣,洗净后放在盘中,拿起咬一口,脆生生,甜丝丝,里面的核很小。喜欢水果,胜过其他食物。这个季节,梨和柚子还有枣成了家里最常吃的几种水果了。枣吃起来最方便,用水洗一洗就可入口,省去了削皮的麻烦。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不一会儿工夫,一大盆的枣就被吃完了。
从我记事起,就常在家中看到枣,那是母亲拿来配药的红枣。母亲年轻时在乡间一家卫生所上班,红枣是中药房里的一味药,所以那枣常常带着一股子药味。时至今日,每看到干巴巴皱成一团的红枣时我便联想到中药。其实红枣的药用价值极高,然而不到迫不得已,我是不会去吃的。许是小时候贫血,为了补血吃了太多红枣的缘故。
还有一种蜜枣,比红枣的味道稍微强点。上面黏着一层白糖,吃起来酥酥的,味极甜,只几粒就可让人发腻。小时嘴馋,家中又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奶奶常会从她的木箱子里摸出一把来,给我们解解馋。那是过年过节时,亲戚们送给她的。那样的年月,蜜枣、柿饼是送礼最常见的了。如今,谁也不会稀罕这些东西了。
童年的我,对枣常常怀着一份难言的感觉。看着红枣,脑中无数次想象着它们风干前新鲜的样子。然而,那片贫瘠的盐碱地,只有一望无边的芦苇荡,又如何能长出那么鲜嫩的果实呢?枣,就这样成了一个书本上的词,让我无数次在心中咀嚼它甘甜的滋味。
有一天,不知是路过了谁家的院子,只是不经意地一抬头,我竟看到了一棵探出土墙外的枣树。和我想象中的一样,新鲜的枣是碧绿的,青翠欲滴,它们一颗颗挂在枝叶间,一阵风吹过,有几颗成熟的枣被吹落,掉在了地上。我顾不得上面粘着的泥土,捡起来用袖子擦了擦便塞进了嘴里。可没想到,那枣竟毫无甜味,吃到嘴里木木的,没有一点水分。可那明明就是一棵枣树啊,我失望极了,可又舍不得将剩下的几颗扔掉。放在兜里带回家,问母亲,为什么新鲜的枣一点也不甜呢?母亲笑道:“傻丫头,这是木枣啊!我们这里的水土是长不出你想吃的枣的。”枣,就这样成了心中的一份惦念。
好几年前,国庆假期去山东烟台看望上大学的表妹。看满街都是挑着担子大声吆喝卖枣的小贩,半信半疑地上前问,这枣甜吗?直爽的山东汉子粗着嗓子说:“大妹子,这冬枣要是不甜我一分钱也不要。”随手拿起几个要让我尝一尝。推托不过,就挑了一个青中带红的吃了。那枣果然甜中带脆,丝毫也没有生涩的感觉。无论大小,一概很甜。我挑了种价钱中等的,买了好几斤。回到南京,去超市看到同样的枣,价格竟高达十几元。心中直后悔,为什么不多买些带回来。
喜欢一种红,叫“枣红”,不似桃红那么妖媚,又比朱红成熟。穿过一件母亲手织的毛衣,枣红色,纯羊毛的线,元宝针法,厚实柔软,那件毛衣穿了很多年。
枣又和“早”谐音,所以中国人在结婚时都喜欢吃一碗红枣桂圆莲子汤,寓意着甜甜蜜蜜,早生贵子。
枣,实在是一种既喜气又好吃的水果。
橘
正是橘子上市的时节,大街上随处可见推着车子叫卖的小贩。一大堆的橘躺在那平板拖车里,上面还带着新鲜的叶子,一下子就让人想到丰收的橘园。橘,是亮亮的绿色,在家放置一段时间后,皮会变黄。剥开那绿色的橘皮,露出诱人的橘瓣,吃一块,橘汁凉凉的,甜中微酸。
古语说,“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所以小时候,在苏北小镇鲜见橘。于是,吃新鲜的橘就成了一种奢侈。奶奶的红木箱子里会藏着几瓶橘子罐头,透明的玻璃瓶中装着的橘瓣,诱惑得我们直流口水。我和弟弟从小常盼着生病,因为生病了,奶奶就会从箱子里摸出一瓶罐头来放到我们的床头,看着那黄澄澄的罐头,还没吃病就好了一半了。有次,弟弟发烧了,大人们开了一瓶橘子罐头给他吃。我眼巴巴地看着他一人在那里独享,就在瓶里还剩下几瓣橘子时,我一把抢过就跑,边跑边吃。这件事至今成为我们家的笑柄。
橘,是弟弟的最爱,他曾有连续吃下几十只橘的记录,吃得舌苔发黄,牙根发酸还不住口。从超市买回大袋的橘,基本都是落入他一人的嘴里。这么多年了,他对橘,依旧是百吃不厌。但他吃橘常常是囫囵吞枣,有时连核都来不及吐出。有位女同事,吃橘极为讲究,她每次都要将橘瓣上那层白色的絮状物仔细地撕干净,然后再一瓣瓣放入口中。看她纤纤素手剥橘的样子也成了一种享受。
我们现在吃的橘多产于浙江一带,其中数黄岩蜜橘最为出名。黄岩是中外闻名的橘乡,东方蜜橘的重要产地。黄岩蜜橘始于三国,盛于唐宋,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品系多达180余个,在唐代已被列为朝廷贡品。南宋高宗时,九月贡青柑,赞黄岩乳橘为“天下果实第一”。
我的表嫂就是浙江台州人,有一年春节,她给我们家送来两箱正宗的黄岩蜜橘,皮薄,味甘甜清冽,在饱餐荤腥后吃一只蜜橘大为爽口。就连一向怕吃橘会上火的我,也抵挡不了它的美味了。
想起那部电视剧《橘子红了》,那大片丰收的橘园美丽如一幅风景画。剧中的大太太贤惠善良,却多年未育,丈夫进城做生意又娶了一位二太太。她终日在乡下守着橘园,每到橘子成熟时便托人给城里的丈夫捎去几篓橘子,那橘园成了她生命的一种寄托。她相信,终有一天,她的丈夫还会回到橘园和她一起过平静的生活。
心中开始向往那火红的橘园,守着一园的橘树,看它开花、结果。年年月月,能与橘相伴,这样的人生,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