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鱼香”的奥秘

作者:周 彤




  什么叫做鱼香?
  这里有一俗一雅两个不同的版本供你参考。
  先看俗的这个:
  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酷爱吃鱼的人家,因为爱吃鱼,所以对烹鱼的调味也很讲究。这家主妇在烧鱼的时候,往往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话说某日晚上,这家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时候,为了不使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谁知得到了老公的连连称赞。因这款菜用烹鱼的剩料制成,故而称为鱼香。
  比上述说法雅一些、也更专业一些的说法是:鱼香肉丝的“鱼香”,由泡辣椒、川盐、酱油、白糖、姜末、蒜末、葱颗调制而成。此调料与鱼并不沾边,它是模仿四川民间烹鱼所用的调料和方法,取名为“鱼香”,具有咸、甜、酸、辣、鲜、香等特点,用于烹菜滋味极佳。
  看完这两个版本,人们往往不知道哪一个是对的。
  用鱼还是不用鱼,对于鱼香味来说,这是一个问题。
  鱼香味的菜肴是近几十年才有的,首创者为民国初年的四川厨师。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收录了1328种川味菜肴,但却没有一款鱼香味的菜式,说明鱼香味菜只能是1909年以后才出现的。
  而上述两种说法都不对,至少是不全对。
  鱼香味的关键在于吃鱼而不见鱼,那种微辣感来自一种叫做“鱼辣子”的独特的泡辣椒。
  所谓“鱼辣子”,乃是正宗鱼香肉丝、鱼香茄子的必备配料。泡鱼辣子所选的辣椒是川西平原上特产的一种叫做“二金条”的、细如少女柔荑的辣椒,当其成熟得红焰欲燃的时候,被采摘下来,经过仔细挑选,再泡到特制的泡菜坛水里,但这还不够,还要在泡菜坛里加上货真价实的鱼!
  鱼是原来鱼米之乡的沟渠和那时高杆单季稻水田里盛产的鲫鱼,选那种巴掌长的不大不小的鲫鱼,先在清水里喂几天,待鲫鱼把肠胃里的脏东西全部吐干净以后,还要放进干净的淘米水里喂一两天,然后不杀鱼,也不去鳞,将活鱼十多尾放进有富裕泡菜盐水的泡菜坛中,盖严盖子,让鱼和辣椒起作用。如是腌上60天或更长,待时辰到了,打开坛盖,一股有着特殊香味、鲜红欲滴的鱼辣子就能直接食用,或者做糖醋鱼和鱼香肉丝的主要配料了。
  这也就是说,鱼香味的所谓“吃鱼而不见鱼”,原来并不是指完全不用鱼来做,但这种以鱼味入辣椒的方法,却使泡椒的风味有了一种轻淡而浮动的鱼鲜味,这种味感你可能捕捉不到,但它又确实挥之不去。
  鱼辣子要先切成茸,然后下锅煸炒呈樱桃红色,这样,甜和酸这两种味才会有站得住脚的地方。
  光有鱼辣子是做不出鱼香味来的,还得要靠蒜、姜、葱、酱油、盐、醋的辅佐作用。
  所谓鱼香味的咸,这里就不说了,不管你是做肉丝还是做茄子,咸底味一定是要先下的,盐和酱油怎么用就请各位买本菜谱去看吧。
  鱼香味最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蒜、姜、葱的比例搭配,做出那种包裹在鱼辣子的泡椒味外面的那种独特的辅佐味来。
  这个说来好像挺悬的,对于不会做菜的人来说,仅仅这3种佐料的配比进行排列组合,就会产生成千上万个搭配方式,到底哪个才是该死的鱼香呢?
  但这个问题乃是会者不难。所谓鱼香味,实际上多少有些仿照做鱼的调味方式,做鱼时当然需要有一口浮动而不凝重的蒜味,这样才盖得住飘忽不定的鱼腥,但只有蒜是不行的,就像只有高音而没有伴奏的音乐是刺耳的一样。于是还得用一点儿姜压住阵脚;有了蒜和姜,味觉的平衡感还缺少一点中间层次,于是你得再放一点儿葱,这就齐了。
  有了这样的判断,对于味道的理解就有根了,至于你最关心的那个比例呢,也就是蒜三、姜二、葱一就行了。不过这葱花应该是最后才下锅的,因为放早了就成了闷头葱,熟葱之味和生葱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谓鱼香味型,是一种咸中带甜、甜中带辣、辣中微酸的味感。它既不同于糖醋的甜酸,也不同于香辣的刺激,它会带给你一种带有少女般俏皮挑逗的、让你怦然心动后而又戛然而止的一种淡然的愉悦快感。
  有刻薄者说:“你就吹吧,反正天下除了你,谁也没谈过恋爱。”
  但也有深知其味的厚道者,对此言论微笑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