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徽州小巷

作者:范爱萍




  解读徽州,最好走进它的小巷,它比苏州、无锡、常州、姜堰古镇的小巷更狭窄,更幽深,也似乎更神秘。巷两旁是高墙深垒的大院,古楼的挑檐,都似乎拼命向外使,把小巷遮得更严,只有中央一绺长长的缝,镶嵌着蓝天,弄不清它到底通向何处,在小巷头看不到小巷的腰,到巷腰又看不到巷尾。小巷逼仄处,两人并排行走都感到困难。在小巷之间,那跌宕有致的马头墙,高出尾脊,屋顶半遮半映,半藏半露,黑白相间,构成一种曲线美、旋律美,再加“一线天”的映衬,居宅的墙壁与天空的廓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的韵味,增添了层次感、韵律感和审美意蕴。建筑是空间的语言,建筑是无声的音乐,建筑是色彩和线条的交媾和分娩。建筑是一种文化, 最能体现一方地域,一个民族的心态、精神的寄托和理念的追求。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在徽州,徽州文化的形成必然打上程朱理学的胎记,影响徽州一代代人的思维。古诗云:“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
  风晨雨夕,春光秋色,两旁古色古香的房子,墙角长着绿绿的苔鲜。雨天,小巷用青石铺就的小径,被雨一洗,湿湿的,亮亮的。雨中的小巷使你想起戴望舒的那首名诗,想起打着雨伞,扎着丁香结的忧郁的姑娘。小巷是一页稿纸,记录着小巷的经典,小巷的传奇,小巷的沧桑。
  小巷依然飘着雨,那雨很性感,温柔、细腻、轻佻。雨气空蒙而迷幻,一阵子灰,一阵子白,小巷的雨水积成细细的溪流,沿着墙角的水沟匆匆流去,偶尔有一棵绿藤爬过墙头。雨中紫花满枝,一串串,一簇簇,形成紫藤萝瀑布,沿墙倾斜而下,挺诗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的诗想必是写徽州的吧,那情韵太贴切了。两旁的古宅高低错落,雅致精英,黑黑白白,屋顶上长着一棵棵瓦松,在斜风细雨中摇曳,婆娑影姿更是撩人。也有的古宅用木条支着一页“老虎窗”,歪歪斜斜,窗是木板,黢黑黢黑,细雨淅淅沥沥,敲打在上面,更富有人情味、古典味。你到江村,你到胡适的故乡绩溪上庄,你到龙川,你到胡雪岩的故里,单看那一条条小巷,灰墙灰瓦,你就感到岁月的悠久,历史的沧桑。在这深深的小巷里,人世间一切浮躁喧嚣、红尘市廛的纷扰都渐渐远去了。你尽可以在这古宅里品茗啜酒,吟诗言志,书画寄意,品味人生的清苦、雅致、甘甜、朴素和淡泊。这是一种禅意人生,是人生一大境界。
  徽州小巷很有文化品位,很多外国人游历徽州,深感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东方人婉约、细腻的气质形成之渊薮。徽州的古巷总散发着程朱理学线装书的味道。小巷深深深几许?你总也读不尽徽州人的婉约,徽州人的含蓄,徽州的灵秀和理智。
  我伴着烟雨漫步在徽州大街小巷,感谢这迷蒙的烟雨,它的光线明暗交错,恰到好处地将逝去的一个个晨昏,一个个春秋,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酸苦涩辣甜麻咸五光七味,都幻影般地显现出来。这些古城古镇古街古 巷古宅古树古径……因为输入了历史,输入了消逝的时光,所以走进它,审视它,抚摸它,便会传导给你一种文化,像醇酒,带着醉人的醇香,这是历史的酿造。
  走进这古街古巷,就如同走进历史,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屋瓦宅舍如同历史的航标灯,无论风平浪静,或是急流翻滚,这航标灯浮浮沉沉,任岁月之流冲刷。房屋的飞檐黛瓦无言沉浸在烟雨中,一棵古樟从墙头探出半个树冠,在雨中静静地矗立着。这些寻常人家,祖祖辈辈耕读诗书,说不清哪朝哪代从这里走出进士状元,曾出过侍郎御史,还有大学士。现在细雨仍传来稚子朗朗的读书声,历史就附在这雕花窗棂上,埋伏在屋檐黛瓦草丛中。岁月如梦,烟雨如幻。人类尽管无穷无尽的繁衍,一代又一代,但总也挣扎不出死亡的渊薮。有生命的往往是暂时的,无生命的则是永恒的。人类的伟大就在于他创造“永恒”。因此,这些“永恒”中也就注入了生命的密码,珍藏了人类历史一路推衍而来的根茎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