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维扬风情
作者:曹明纲
广陵寒食天1,无雾又无烟。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莫唤游人住,游人困未眠。
——[唐]姚合《扬州春词》
1广陵:扬州的古称。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两天),古代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不愿做官、最后被火烧死在绵山的晋国功臣介子推。
凡是读过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的人,一定会对其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因为扬州的春景实在是太美了,美得使人终身难忘。如果说李白的诗句对扬州春景还只是个笼统的概括和向往的话,那么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则具体而准确地再现了那里浓郁的地方风俗和鲜明的季节特色。除了上面选录的第一首外,另两首分别是:
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竹风轻履舄,花露腻衣裳。谷鸟鸣还艳,山夫到更狂。可怜游赏地,炀帝国倾亡。
江北烟光里,淮南胜事多。市持烛入,邻里荡船过。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说到扬州,首先为人称道的是它所处的地理优势。鲍照《芜城赋》所谓“重江复关之,四会五达之庄”,就是说它有多条江河和大路在这里汇聚,是沟通四方的交通枢纽。这还是隋代以前的事情;到了隋代,炀帝凿通大运河,又重开邗沟,使水道北与洛水相接,扬州更成了南北交通和水路转运的中心。其次,扬州在历史上又是一座极盛极衰、大喜大悲的城市。汉、魏、晋三代“全盛之日,车挂,人驾肩,廛扑地,歌吹沸天”;南朝宋时两遭兵燹,变得一片荒芜,面目全非。经过隋炀帝三次巡幸、大建宫苑和唐代的多年积累,扬州又成了富冠天下的大都会,中外商贾、学者云集,大明寺鉴真和尚的东渡日本,即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五代十国时它又多次遭到战乱的严重破坏,入宋后虽有所恢复,但很快就被金占领,城市日见萧条。元、明以来情况逐渐好转。到了清兵大举南下时,扬州又因史可法的英勇抗击,在城攻陷后被大肆屠杀十天,震惊中外。此外,在清代画坛出现的“扬州八怪”艺术流派,也是这座古城留给后代的最后一个深刻印象。因此可以说扬州曾经历的繁荣和衰败,同样令人难忘,它的身世和个性都十分突出。
扬州在历史上最早称邗城,那是春秋末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修筑的;后又称广陵(始于战国时楚国,后秦置县,东汉置郡)、吴州(北周时改),隋开皇九年(589年)始名扬州。五代十国和明初,又分别称江都府、维扬府。而它的另一个别称芜城,则来自鲍照的《芜城赋》。
作为一座古老的历史名城,扬州被写入文学作品最早是汉代枚乘《七发》中的“广陵观涛”;后来为历代文人艳慕和称道的除了“烟花三月”的美景和“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南朝殷芸《小说》)的享乐外,还有使唐代诗人杜牧赢得“薄幸名”的青楼,以及与其有关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等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