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期

日本国粹:抹茶与茶道

作者:金月梅




  抹茶源于中国,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朝,但可惜的是自明代以后,国人却不再流行喝抹茶了,而改用茶叶,冲泡喝汤,弃置茶渣。中国抹茶遂告失传,形成历史断层。目前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日本茶道和日本抹茶,就是通过当年的遣唐使在中国学成后带回日本。抹茶在日本一直保留、继承并发扬光大至今。日本抹茶和日本茶道现已成为日本的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也许,许多人会误认为抹茶是一般的绿茶粉,或者一般意义上的茶叶粉碎物,而事实上,它是用茶叶细嫩原料,经过蒸青、冷却、脱水、复合干燥、组合粉碎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超微粉末。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禅师将中国蒸青抹茶制作工艺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制作抹茶工艺,是以嫩叶为原料,先将其捣碎制作成团状或饼状,然后烘干或晒干,饮用时再将其充分烘干,碾碎成粉末,以供饮用。日本开始制作抹茶的粉碎过程是用石磨人工加工,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机械,才开始用机械生产抹茶。
  今天抹茶仍是日本人民广泛饮用的主要茶类,并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茶道是什么?茶道就是为客人准备茶水的一种高度形式化的东西,从饮茶的形式中体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但是却走了一条与师父不同的道路,从茶道到陶瓷,似乎无一例外的都另辟蹊径。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在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是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公元1522年~1592年),他将茶道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他不拘于世间公认的名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作为茶道用具,强调体味和“本心”;并主张大大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规七则”就是由他确定下来并沿用至今的。
  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的气氛恬静、品茗者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15~30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道视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茶道在日本会有着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茶会时,如果将视线投落在窄小的榻榻米上,在自然的光照下,庭院的竹透过纸窗投在铺席上的影子,真仿佛如泼上去的一幅水墨画!惟有这时候,茶客落入冥想,便心生一种美的“空寂”与“幽玄”。置身于这种境界,对千利休“径诵茶室来品茗,世人聚此绝俗念”这样一首和歌就会有了更深切的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