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露卡素:又一次“营养革命”?
作者:张 宇
美国心脏学会、美国糖尿病学会等主流学术组织经过研究也坚持认为,低脂饮食才是健康饮食,高脂肯定对身体不利。
“露卡素”来到中国
由此可见,所谓的低糖饮食在美国并没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即便在有高脂、高蛋白饮食传统的美国,这种学说也已经日渐式微。但是,现在却有人把这一已不再新鲜的概念引入了中国,换汤不换药,还加了一个更“响当当”的名字——露卡素,宣称是“继维生素之后人类第二次营养革命”。
露卡素倡导者,别有用心?
事实上,所谓“人类第二次营养革命”,在美国也是“革命尚未成功”,甚至可以说“已经失败”,更不应将其推广到饮食习惯完全不同的我国。对于把这种概念换个名字引入我国的人,不禁使人怀疑他们“革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张家庆教授说:这些人也知道,美国的“low carbs”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所以改为“低碳低糖,补充营养”,重点放在“补充营养”。因此以高价推出一批营养食品,还要补充什么“抗糖化剂”。这对我们搞了几十年糖尿病的医生来说,倒是一个新名词。初看还以为又是一个什么新发明,仔细一看,原来就是要补充“铬和锌,特别是铬,最好增补”。 原来如此!“铬”对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一二十年前,“降糖奶粉”满天飞,就是在奶粉里加点铬,骗了善良的糖尿病患友不少钱。可是到今天,还有谁会相信“降糖奶粉”的鬼话?他们还要推出一些含“铬”的保健品,其下场也不会比降糖奶粉好到哪里去!
总之,我们要相信科学,要相信正规的学术组织经过循证医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新的饮食概念肯定会层出不穷,我们要学会辨别这些“新发现”到底是真是假。
吃什么更健康,用事实来证明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范志红副教授认为,其实要搞清楚“低脂饮食”好还是“低糖饮食”好并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理论,事实才是最好的证明。几千年以来,中国人都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能量来源的,而高脂肪高蛋白的生活只有在贵族中才存在。所谓“富贵病”的存在,足以证明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自古以来便是不健康的来源。
范志红副教授指出,从我国近几十年的饮食变迁来看,上世纪50~70年代当中,人们膳食中70%~75%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15%~20%来自脂肪;到了80年代,60%~65%的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25%来自脂肪;而进入90年代之后,脂肪的比例迅猛上升,到2002年调查时,人们膳食中总能量的59%来自碳水化合物,高达28%来自脂肪。与此同时,肥胖的发生率随着脂肪能量比的上升而飞速上升,而不是下降!
对于这一点,如果说文字说明还不那么直观的话,那么我们来看看右边两张图表,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由此可见,与居民肉类、油脂的消费量同步增长的,是高血压发病率的逐渐走高,而同期居民的粮食谷物消费量却是稳中有降。即使抛开统计数据,从家庭当中,人们也能感觉,近年以来,用餐的时候饭碗越来越小,而菜盘子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吃的主食越来越少,吃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越来越多。饮食结构变了,人们变瘦了么?没有。相反,大腹便便者举目皆是。放眼国际,那些吃肉最多吃粮最少的国家,通常都是胖子最多的国家;而吃粮比例高的国家,反而很少有肥胖问题。
所以,范志红副教授认为,还是“五谷为养”这种提法符合科学道理,而“光吃肉不吃饭”并不是解决肥胖问题的最佳方法。
“露卡素”带给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不管是权威的实验研究结果,还是主流营养学家的观点,或者从中国人千百年的饮食变迁都证明,“低糖”饮食或所谓的“露卡素”,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可以信赖的膳食原则依然应该是:食物多样,以粮食为主,适量吃畜禽等肉制品,限制脂肪的摄入。
不过,张家庆教授认为,“露卡素”引起的剧烈论战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相关的科学研究。论战的两派也取得了一些新的共识,张教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大家借鉴并指导自己的膳食:
低热卡不管是低脂饮食方案还是低糖类饮食方案,在减轻体重、预防“三高”上的共同点其实都是减少摄入食物的总热卡量。200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有人分析了1996~2003年107篇3268人的低糖饮食结果,认为减轻体重实际上主要仍靠减少总热卡量。所以两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管吃什么,首要问题是不要吃得太多、吃得太饱,一般吃到八分饱即可。
各种脂肪不同现在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对脂肪的利弊也不能一刀切。有些是必需脂肪酸,如单不饱和脂肪酸就对健康有益,而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则有害。具体来说,鱼油、橄榄油、亚麻子油、坚果油多是好的,如核桃、山核桃、杏仁、芝麻、瓜子等及一般植物油是可以吃的,而固体的荤油、牛油、奶油、人造奶油是不好的。
各种糖类不同许多粮食作物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因而是好的,但不好之处在于很快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应选用血糖指数低的主食,即与葡萄糖比较,服同等量后血糖升高较少者。
为此,营养学家推荐食用全谷类,这里的“全谷”指的是多种粮食,而且多半为粗粮。目前人们的膳食中精白米、精白面粉食物占据绝对优势,这些精白细软的食物不能完全发挥五谷应有的养生作用。含精制糖的食物也不利于体重控制。膳食中应注意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粗粮,限制精白米面、蔗糖、含糖饮料等的摄入,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肥胖的发生。减肥期间,也应当优先摄取富含纤维素的主食品。
体育运动不论何种饮食方案,如不进行体力活动,热卡得不到很好消耗,体重是减不下来的。
各个人对营养成分可能有不同反应目前认为可能因基因差异,各人对不同营养成分可能有不同反应。因此适合低脂还是高脂,各人可能不一样。东西方人种不同,很可能也有差异。
编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关营养、健康的新观点总是层出不穷。有争论当然是好事,它必将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最终经得起检验的理论会留下来指导我们的日常保健。不过,社会上总有些人借健康的名义,大肆炒作一些概念为自己牟利。“新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事关健康就更不能跟风盲从,撩开那些天花乱坠的说辞,我们应该问一问:这是谁说的?根据是什么?
吃出来的富贵病
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由卫生部具体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权威的营养与健康综合性调查,揭示了中国居民膳食与健康状况的变化轨迹。本次调查,反映出中国人面临的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高血压 数据显示,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1.6亿以上。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
◆糖尿病 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升高。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
◆血脂异常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 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
◆超重和肥胖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可见,与人们餐桌上食物的空前丰富相对应的,是中国居民健康状况的极大隐忧。饮食结构的改变,正在悄悄影响健康。现代人到底是吃什么吃出了疾病?这点值得我们深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