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与误区
作者:张 宇
3.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不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都一样。药性苦寒的中药服后可能会引起胃痛、呕吐、腹泻等不适,药性温热的中药服后可能会产生咽痛、口渴、热疮、便秘、鼻出血等。一些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夏枯草、龙胆草等服后会引起肾功能损害。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是一个著名的古方,其能泻肝胆之火,在高血压患者肝火亢盛之时常被选用。可是有人服用后却导致肾功能损害,因其含有对肾功能有损害的龙胆草和关木通。偏听偏信,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4.“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重大突破”
中医博大精深,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医有一种神秘感,在心理上形成了中医有“无限可能”的想法。一些不法分子就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把中医神化,大肆宣扬某种中药、家传秘方能根治目前世界上还无法治好的病,声称“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重大突破”,蒙蔽甚至坑害老百姓。
和西医一样,中医也不是万能的,更不存在什么“神医”。尽管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有一定作用,许多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在努力探索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机理,也初步发现某些方药能改善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血管弹性,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至今还没有取得世界公认的、能多次重复的成果,更没有“疗程短、不反弹,不用终身服药”的神话出现。广大患者应谨慎对待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取得重大突破”的宣传。
中医怎样治疗高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是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损伤,或因年老体衰,肾精亏损等导致脏腑阴阳平衡失调,风火内生,痰淤交阻,气血逆乱所致。治疗时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肝阳上亢型
表现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该方具有镇静、镇痛和降血压作用,故本方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常用方。用该方出现筋脉拘急,手足痉挛,舌绛(深红色)苔少等症状则要停用。
2.肝肾阴虚型
表现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法。方用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该方具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调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功效,适于肾性高血压患者。需注意如果平时脾胃虚弱、食少、大便稀烂的患者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选用。
3.阴阳两虚型
表现 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腰腿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为辨证要点。
治疗 宜用滋阴助阳法。方用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该方能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并通过调节高级神经活动而起到降血压作用。用该方出现口干、咽痛、发热等症状则要停用。
4.痰浊中阻型
表现此证多见于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胀、沉重如裹、胸闷多痰、肢体沉重麻木、苔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法。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有效改善痰浊中阻型高血压患者的血脂代谢,使患者血脂代谢正常,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增强血管弹性,从面使血压趋于正常。用该方出现口干喜饮,五心烦热等症状则要停用。
5.淤血阻滞型
表现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舌质紫暗、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活血化淤、理气止痛。方用血府逐淤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该证型多见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多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血府逐淤汤具有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作用,通过扩张血管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该方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比如高血压并发脑出血者则要停用。
6.冲任失调型
表现本证多见妇女更年期前后,血压不稳定,多随情绪变化而波动。以血压升高兼见头晕头痛、心烦易怒、两胁胀痛、舌质红、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滋补肝肾、调和冲任法。方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知母、黄柏)。研究表明更年期高血压是妇女更年期中的一个主要病证,二仙汤由壮阳与滋阴益精药合用,其既能温补肾阳,又能滋阴益精,濡养冲任,诸药合用,直达病所而获降压效果。用该方出现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热痛等症状则要停用。
以上是高血压病的几个常见中医证型,临床上要准确把握每个证型的辨证要点,治疗以代表方为主,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方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服用西药降压后,症状仍不能缓解者,配合中医辨证论治,不仅能提高降压效果,而且还能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所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