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

从容应对“节日压力综合征”

作者:戴影频




  最近几年,随着大假、长假的明显增多,节日期间有一些人因为生活规律的改变,心理上不能很好适应而出现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产生诸如 “旅游综合征”、“购物综合征”、“应酬综合征”、“孤独综合征”等所谓“节日综合征”。其实“节日综合征”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疾病,而是由于面对长假,个体适应能力紊乱的一组症状,有学者生动地称之为“节日压力综合征”。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姆斯和瑞赫对人们生活事件的变动进行了研究,列出了43种可能变动的生活事件及其相应的心理压力的分值。其中配偶死亡定为100分,结婚定为50分,假期为13分等。
  其实如结婚、假期等,本来是喜事,只要善于控制情绪,对身心还是有利的。但是,由于日常工作压力已经使很多人的承受力接近饱和,一旦节日来临,伴随过节而产生的额外压力,如经济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健康压力等,都会在节日这一特殊时期集中显露。这时,人的心理不免难以平衡,如果不善于调适,就有可能引发种种类型的“节日压力综合征”,有的甚至可能发展为焦虑症、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
  
  表现:三种类型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节日压力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3个类型:
  第一种类型表现以焦虑为主,对外界担心和过分忧虑,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全感,无法休闲、无法入睡等。诸如不关心身边的事情,但是对以后可能发生的事却忍不住担忧;或者是担心自己即将到手的定单最后能否落实;也有人没能得到自己满意的岗位,对未来感到迷惑而焦虑,情绪低落,甚至吃不香,睡不好。
  第二种类型以抑郁为主要表现,精神不振,对家人和朋友漠然冷淡、抑郁寡欢,无法同最亲近的人共度假日;有的本身是单身,孤独感随着假日的临近而加剧,看到周围的人都欢聚一堂时,情形会变得更糟。
  第三种表现以攻击为主,表现为苦闷、烦躁、激动等情绪产生的歇斯底里、冲动等行为,并且这种行为往往会指向引起心理障碍的外在因素进行宣泄。如有的人外出疯狂购物,暴饮暴食、通宵玩乐等,也是攻击的一种方式,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一种“获得”的过程。
  
  应对:标本兼治
  
  应对“节日压力综合征”,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治本。即把产生压力的原因提前加以消除,也可以叫“预防”。办法有三:
  首先,寻求节日的合理定位。中国传统的春节,对于普通的中国人而言,主要是阖家团圆,最重要的是亲情的融会和交流。不要把春节视作一个利益交换的“平台”,否则无形中会大大增加了你的心理压力。
  其次,提高个体心理适应能力,改变个体自身不合理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人的大脑中枢会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如果人们一下子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停下来,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会使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所以很多工作狂们应该在平时就先学会过好双休日。
  第三,不要盲目随大流,制定合乎自己实际的休假目标和具体计划。在节日消费中要能够表现出自己的从容和个性,可以花些时间做出休假计划表,平衡情感、经济、人际等诸压力要素,以休息和亲情交流为主调,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再做一些其他的安排。计划的具体要点应该包括:合理睡眠,一天睡眠不要超过8小时,也不得少于6小时,不可通宵达旦地娱乐;一日三餐,合理饮食;合理消费,开支不要超过预算等。
  其二是治标。如果你不幸已经出现了上述的三大症状,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首先要处理情绪。可以约朋友聊天,给亲朋好友写信,记日记等,将压力和烦恼一吐为快。重点是要善于寻找“疏导口”,将体内积蓄的“节日压力”,有效地“疏导”出去,使之不危及身心健康。在负面情绪宣泄后,可以在纸上写出你在家庭、职业、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及其原因,每一条“压力”,至少思考出三种不同处理方法。
  一般而言,经过上述两个方面的调适,普通人都可以成功地远离节日综合征的困扰。如果效果还不理想,提示他们的症状往往与早年的创伤性经验和个性缺陷有关,可能是对自己期望高,又追求完美的人,缺乏在特定情景下的适应能力,因而有必要在心理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系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