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严防“夏季杀手”
作者:王彬尧
夏季,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增多或原有疾病恶化的原因有:
1. 高温时,中枢神经兴奋,人们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情绪易激动,可促使血压骤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产生中风和心肌梗死。
2. 夏天,水分从皮肤蒸发、从呼吸道排出均明显增多,还因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严重丧失,如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补充,将使机体血液浓缩、变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使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脑血栓、缺血性中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3. 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体温升高,为维持体温恒定,人体往往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皮下血管扩张以增加散热,同时心跳加速、增强,加重了心脏负担和氧耗,易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天平均气温较往年增高,大于35℃的高温日明显增多。在热天来临之际,掌握以下安度盛夏的妙招有助于防患未然,减少疾病发作:
1.保持良好心态,急躁情绪要不得夏季天热,不少人常因一些琐事而与家人、邻居发生剧烈争吵,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甚至出现猝死的悲剧,应引以为戒。遇到矛盾或不顺心事时,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2. 以清淡饮食为主,脂肪、蛋白宜减少
3. 瓜果蔬菜适当增多,及时补水是关键只是要注意,西瓜含糖分较多,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出汗较多时,还应适当补充盐分。
4. 保证充足休息睡眠,防止疲劳不熬夜
5. 空调使用有学问,防暑降温有诀窍空调虽好,但若使用不当反可招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所以正确使用很重要。人体的冷热感觉除与周围环境温度高低有关外,还与湿度、风速及个体差异有关。例如,同样在30℃的条件下,若相对湿度为40%~50%,风速为3米/秒以上时,人不会感到热;若相对湿度为80%左右,风速小于3米/秒时,多数人感到闷热难熬。空调温度过高,达不到防暑降温作用;温度过低,又会引起患者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宜控制在25~28℃,相对湿度为50%~60%,同时要保持一定的风速,使室内空气流动,必要时可在空调房间增加一台电扇,以增加风速。切忌骤热、骤冷,如患者从炎热的室外进入空调房时,须防止“冰火两重天”带来不良后果,要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过程。
6. 坚持服药不松懈,调整治疗需商讨与其他季节相比,在夏季,患者原来的症状一般有较大的改善,这会使不少患者误以为自己的病好了,就自行中断服药,常导致各种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其实,疾病依然存在,一般仍应继续服用原有的基本治疗药物,如抗血小板、降脂、降压药物等。高血压患者若血压小于100/60毫米汞柱,宜酌情减少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因夏天出汗较多,使用强效利尿剂应谨慎。若患者确实需要更改治疗方案,减少或停止某一种药物,应在医生指导或随访观察下进行较为稳妥安全。
7. 出现症状莫怠慢,及时就诊是良策一旦出现心绞痛、心悸气急、头晕头痛、血压不易控制等症状,表明病情有进展或恶化,应及时就诊治疗,情况危急时应尽快赴急诊处理,切莫延误最佳抢救时机。
(作者每周四上午在上海市东方路1630号仁济医院东部、每周二下午在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西部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