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直面挫折 放飞心灵

作者:李广智




  2008年1月4日,正当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喜庆中,《南方都市报》的《话题大学生自杀评论》紧揪人心:广东惠州学院丰湖校区2007级经管系国贸(2)班一名叫燕华的女生近日在宿舍内自缢身亡。
  2008年1月19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白云区南湖山庄内一名22岁的张姓大学男生被发现在家中阳台上自缢身亡,死前在电脑上留下了英文遗书。有消息称,死者当天将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疑因不堪压力才轻生。
  2008年2月的第二周,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发生了四起,枪手都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专家认为:学生的自杀、他杀,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没有正确对待生活的挫折,引发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铤而走险。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值此之际,心理学家呼吁:
  
  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时产生的情况。既然人的行为多数是有目的的,人的一生中有无数的目标,而人不可能都实现,挫折也就不可避免了。比如考大学、炒股、晋升职称、婚姻恋爱等方面都可能受挫。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关键是怎样面对,怎样化解不良情绪,化不利为有利。
  人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强烈的紧张、愤怒、焦虑等情绪,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它或许只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许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情绪性反应表现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焦虑、攻击、冷漠、退化、幻想、固执、自杀。
  个体遭受挫折后,常常引起愤怒情绪发泄出去,如果心理素质不成熟,便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著名心理学家Dollard和Dood等撰写的《挫折与攻击》指出:挫折总会导致攻击,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攻击行为按其表现方式又可分为两种:
  直接攻击 大学校园里偶尔发生的情杀事件,就是一种极端的直接攻击行为。直接攻击多数是采用打斗或辱骂、讽刺、漫画等形式,以侮辱对方人格,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转向攻击 在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林冲听说自己的内室被人欺侮,本想举掌狠狠打那厮,但一看调戏良家妇女者乃当今高太尉之子高衙内,便不敢下手,于是只得将一肚子愤懑之情统统发往家具什物,打碎茶具,掀翻桌椅。”转向攻击不是直接攻击造成挫折的一方,而是将其他人或物作为发泄的对象。我们不难发现,受挫折后之所以出现转向攻击,有的是慑于对方的权势,特别是在权大于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的是碍于自己的身份,不便直接攻击。例如在公司受了上司气的丈夫回家拿妻儿出气。此外,长期生活中的诸多细小挫折使一个人的情绪处于低谷状态,以致燃起无名之火,由于这种无名之火缺乏具体攻击目标,于是出现了谁碰上谁倒霉的情况。在许多情况下,成为转向攻击的目标都是无辜的。
  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发展了挫折-攻击论:人类的大多数攻击反应是正常行为反应,从心理适应的角度看攻击反应具有疏泄内心紧张的作用。但攻击一般不能消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时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从而妨碍目标的实现。因此,当我们碰到挫折时,应尽量将愤怒、敌意和攻击转到有益于社会的轨道上来,通过健康方式加以疏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逆境造就人才顺境难出成就
  我曾仔细读过马加爵在临刑前写的诗篇,也查阅过许多校园枪杀案的学生的资料,发现一些学生因家境贫寒引发仇富心理。其实,贫穷不是罪,自古以来,许多伟人都出身贫寒,贫寒可能引发自卑,但自卑也有两重性。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情结学说就阐明,如果由于某一方面的缺陷,常常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奋斗动力,使其成为一位非常杰出的人才。“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却埋没人才。”这句话正说明了这个深刻道理。
  晋朝的孙康,小时候很爱读书,家境贫穷买不起灯油,于是在冬天的晚上,冒着严寒,借积雪反光来读书。晋朝的车胤,夏天用白绢做的口袋装萤火虫,靠萤火虫的光读书。不幸的人总比幸福的人经得起磨炼,所以,贫苦的人比富有的人更珍惜时间。
  世界著名作曲家舒伯特,出生于奥地利的清贫教师家庭,由于父亲收入微薄,吃不上饭是经常的事。一天晚上,他路过一家酒店,下意识地走了进去,期望能碰上熟人借钱买点吃的,等了半天也没有。这时他发现地上有张旧报纸,拾起来一看,有几首新歌,于是突发奇想,谱下了《摇篮曲》。老板出于怜悯和赞赏,端上了土豆烧牛肉。谁能想到这首困境中诞生的《摇篮曲》在舒伯特去世后竟成了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
  心态决定命运认知决定情绪
  近年来,国内外常用的认知治疗方法有合理情绪治疗、自我指导训练、隐匿示范、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贝克认知转变法。
  这里介绍合理情绪治疗法,它是由Ellis A 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目前在世界各国仍被广泛使用。Ellis A认为,一切错误的思考方式或不合理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症结。对此他将治疗中有关因素归纳为A-B-C-D-E,即: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信念(belief)→后果(consequence)→诘难(dispute)→效果(effect)。当我们陷于困境中,可以自我运用此法。比如我们在沙漠上旅游,口很渴,想喝水,这时一看只有半杯水,心里很沮丧。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认知,也许就能从沮丧中解脱:诱发事件(口渴,想喝水)→信念(只有半杯水,怎么够呢?)→后果(沮丧)→诘难(真的这么糟吗?还有半杯水已经不错了,许多人早就没水喝了,我能走出沙漠)→效果(精神抖擞地走出沙漠)。
  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人本无能,遇挫方见其伟。 困难、挫折对有志者来说是一笔财富,《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时写成的;《春秋》是孔子在仕途上失意后所作;屈原被流放时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著有《国语》 ;孙膑被削了膑骨愤而作《孙膑兵法》;司马迁遭宫刑后写了《史记》。由此可见,磨难是最宝贵的财富。贝多芬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炼人的德性。失败,对弱者是一种打击,对强者却是一种激励。
  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为一代“乐圣”;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吐出“我已经找到一千多种不合适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电灯的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曲调,从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