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
特殊人群的健康补钙
作者:马蓓蕾
钙是人体骨骼系统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基本元素,除形成和维持骨骼和牙齿的结构功能外,还参与体内多种生理活动,如保持血液系统的酸碱平衡、参与血液凝固、调节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脏收缩、促进细胞再生等。人体中99%的钙储存在骨骼和牙齿中,其余1%分布在血液、肌肉和其他组织中。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参与体内钙磷平衡的调节,以保持骨骼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各种重要的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特殊人群(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孕妇、老人)由于身处特定时期,故对矿物质钙的需求量有其各自的特性。
1.婴幼儿的补钙
人体内钙的来源主要从食物中摄取。婴幼儿体内的钙主要从母乳或优质的配方奶粉中获取,其中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母乳中钙、磷及维生素D的含量较低,但钙、磷比例适当,利于钙的吸收,牛奶中钙含量高,由于钙磷比例不适当,不利于钙质的吸收。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而婴幼儿的胃容量有限,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未发育成熟,致使维生素D和钙从食物中摄取的量及吸收均受到限制。因而,适时补充维生素D制剂和钙剂是有必要的。
维生素D可以从食物中摄取,但主要是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入体内的钙、磷均必须在维生素D的作用下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才能被吸收。生后4~8周的婴儿在服用维生素D的同时加用适量的钙剂,一直到2岁。其中能在户外活动的季节可停服或减少维生素D的剂量。
2.儿童的补钙
儿童时期生长发育旺盛,对钙需要量多,如长期摄钙不足,并常伴随蛋白质和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生长缓慢,新骨结构异常,骨钙化不良,骨骼变形,发生佝偻病。
儿童补钙应以食补为主,在服用钙品时应特别小心。儿童肠胃功能较弱,不要选择碱性强的钙剂,如碳酸钙、活性钙等;不应在服用钙品时同时饮用汽水、碳酸饮料等,以免降低吸收率。另外,儿童过量服用钙制剂,会抑制对锌元素的吸收,因此,对缺锌儿童进行补钙时应以食补为主或同时补充锌剂,但要注意钙和锌服用的时间要稍错开,以利吸收。
3.青少年的补钙
青少年期(11~18岁)是人类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第一高峰期为婴儿期),每年体重可增加4~5千克,身高增加6~8厘米。一般身高每增加1厘米,体内平均钙量要增加20克。因此,为了满足生长的需要,青少年对钙的需求比成人更多。其次,人体约在35~40岁左右,单位体积内的骨质达到顶峰,称峰值骨密度。此后骨质逐渐丢失,骨度(质)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骨质疏松症。骨骼成熟时所达到的骨骼峰值,是衡量骨质疏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因此,青少年的钙质补充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青少年每天应摄入钙1 000~1 200毫克。青少年的补钙主要选用营养全面的食物为宜,并要加强户外运动,增强身体对钙质的吸收,减少阻碍钙吸收食物的摄入,避免钙的流失。
4.孕妇的补钙
妊娠期胎儿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如果孕妇缺钙会引起骨质软化症及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我国孕妇缺钙的现象比较普遍,常在怀孕5个月左右开始发生小腿抽搐,可能与血钙降低有关。孕妇钙摄入不足时,可加速母体骨骼中钙盐的溶出。近年的研究还发现,孕妇血钙含量与婴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因此,适量的补钙是十分必要的。孕早期每日需要钙800毫克,孕中期每天需要钙为1 000毫克,孕晚期需要钙为1 200毫克。所以,孕妇的膳食应多挑选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动物骨骼、虾皮、鱼、紫菜等。另外,孕妇在孕中期开始还要补充一些含钙制剂,以保证母体本身代谢及胎儿骨骼的正常发育。
5.老年人的补钙
老年人由于自身代谢能力减弱,胃肠道对钙的吸收、肾内钙的重吸收能力均降低,40岁以后,钙吸收率每年下降0.21%,女性因绝经原因,吸收率每年下降2.2%,增龄与绝经的联合作用,导致女性从40岁到60岁,钙吸收率下降20%~25%;另一方面,骨丢失增加,女性约开始于绝经后,男性约开始于55岁。骨度(质)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能保持骨骼结构的完整,甚至压缩变形,以致在很小外力下即可发生骨折,即为骨质疏松症。因此,建议增加老年人的钙的摄入量,每人每天1 000毫克。
老年人可以从改善饮食结构和服用钙制剂两方面来加强钙的摄入。尽量多选择含钙量较高的食品,如每天喝牛奶、豆浆,多吃豆类及其制品(黄豆、赤豆、豆腐、豆腐干)、虾米、虾皮、海带、紫菜、带鱼、小白菜、花菜、油菜、马铃薯等。在服用补钙产品时需注意,老年人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较弱,单纯补钙并不能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内分泌失调、维生素D活力下降、运动量减少、盐摄入量过高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
所以,老年人在注重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同时,要多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做操、打拳等,以促进钙的吸收。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中老年妇女还要补充雌激素,以减缓骨骼中钙及其他无机盐的丢失,使钙等矿物质“留”在骨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