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常心存感激等

作者:南国布衣等




  甲乙两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假日去郊游,途中忽然变了天,乌云密布,不久倾翁大雨洒下。两人急奔至一处凉亭避雨。
  甲一边擦去雨水一边庆幸地说:“哎哟!我们运气真好,这么快就找到一个避雨的地方。好在有个亭子,不然一定淋成落汤鸡啦!看样子这雨不会下太久,我们正好在这儿歇一会儿,欣赏一下雨景。”
  乙可不以为然,他气急败坏地抱怨起来:“真倒霉!出门被雨淋,好好的游兴都给打消了,真没意思!早知道不如去看电影,如今被困在这鬼地方,烦死了!这雨不知要下到几时,困在这里像囚犯,没意思!”
  一样的状况,一样的遭遇,由于两人的个性不同,便产生两种全然不同的看法。
  我们可以说甲是个乐观、心存感激、什么事都往好的方面去看的人。这种人多半比较乐观、知足、积极,最重要的,这种人比较容易相处。
  他们的特质是将重点放在“好在”“幸亏”,也就是说,当遭受挫败或生活中小小的不顺当时,他们能退一步想。尽管被雨淋湿了,好在找到一处躲雨的地方。虽然丢了皮夹,幸亏身份证没在里面。车虽被撞坏了保险杆,人却安然无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家里遭了小偷,损失了一点财物,阖家都平安……类似的实例不胜枚举。总之,开朗的人总能在不幸中看到一线曙光,在有任何收获后,必会感觉老天待我不薄而心存感激,怀着这一份感激,自然心平气和,使不幸的烦恼减低,同样的,也令快乐加浓,成就加深。
  至于乙,则是个悲观、什么事尽往坏处看、觉得所有的人都对不起他而怨天尤人的人,这类人多半不快乐、多疑、多虑,不相信任何人,要和这种人交朋友,很难;要处得好,更是不易。
  这类人的特质是他们看事的观点,总是放在“早知道”之上,永远是“后知之明”,也就是说,他们只能走坦途行顺直,一旦受到阻碍或小小的不顺遂时,马上不满、抱怨,总觉得别人运气比他们好,任何人都比他幸运。变天了下雨了,是倒霉。赶脱一班公车,骂司机不等他。别人升级,一定是走了后门。比他强的人个个都有后台,不如他的人,又全是没本事。太太是人家的好,儿女也是别人的强。出去玩时,人多也骂.没人又觉冷清,反正什么都不对。这种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总能挑出一些毛病,总将重点摆在负面上,总觉不公平而心存嫉恨。怀着这样一种不平之心,自然看谁都不顺眼,像谁都欠了他似的。结果,只会越发地把自己搞得更懊恼,更使人害怕而退避三舍。
  正所谓:“不如意者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中岂能万事如意?何不转一个弯,换个角度再看看。出门郊游碰上下雨,虽有点不顺,但能在躲雨时看看风景,让雨水洗涤一下心灵,未尝不是件美妙之事?又何必定要困陷在气闷、抱怨之中呢?
  
  种植爱的阳光
  佚 名
  
  我母亲几乎经历了所有的不幸:被丈夫抛弃,又因丈夫的谣言而遭人误解,丢掉了工作,贫困交加且又身染重病。然而她却对我说:“所有的人对我们都很好,你长大后一定要报答他们对我们的点滴帮助。他们善良所以他们不能容忍生活中的不美好。我们要尊重你爸爸的选择,他认为那样他能过得更好。”
  那时,我还小,不懂人间的风雨和不平,只是相信母亲的话,把她的话放在心里一步步长大。
  我很努力地去做好一切,上大学,创业。之后,做慈善事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人。后来我回到了家乡,当地人早已知道了一切,可母亲已死了。我感到许多人心怀愧疚,不敢见我,更不敢奢望我的帮助。
  但母亲的话早在我心中形成一片灿烂的阳光,我认定这些人曾经那么无私地帮助过我们。为了回报,我修路,帮助穷人交纳医药费,为小孩交学费。在这里,我还发现一位垂死的老人。他无亲无故,却没有人怜悯地给他一点安慰。我将老人送进医院,老人醒来后拉住我的手不放,他告诉我,自己并不是没一个亲人,只不过是那些人不认他罢了。他说他做了太多的错事,才有今天的下场。他说他抛弃了深爱他的妻儿与另一个女人远走他乡,但那女人的孩子们把他当成累赘抛弃了。回来后妻儿早已不知去向,很有可能是客死他乡。说到这里他老泪纵横:“活了一辈子我才明白什么是爱,谁才是我一生最该珍惜的人。可惜这一切都太晚了,为什么我就不能早一点明白这一切?”
  我知道他是谁了,我的父亲。我想起了母亲的话。原谅了他。我对他说:“如果你不嫌弃,就当我是你的儿子吧!”几年后老人病故,临死时他说:“我早就知道你是我的儿子了,但我没脸认你。现在我要死了,我只想问你.当初我对你们如此绝情,现在你为何要对我这么好呢?”我又想起了母亲,“爱是阳光,妈妈早就在我的心中种植了一片阳光,所以我的心中始终有阳光照耀。妈妈是真正爱我的……如果她在我的心中种植仇恨和阴暗,那么我的成长肯定不会是丽日晴空,也许我早就因为仇恨这一切的不公平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爱是阳光。心中充满阳光,看这世界时就会少一些黑暗,少一些不平。用爱去看这个世界远比用仇恨和不平对待这个世界来得快乐和有趣。